打造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
所谓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虽然众所周知,合作与竞争,作为人的社会交往中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互动交往与合作共研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教学、合作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导向,也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价值上看,团体合作共研胜于个体竞争,同伴合作互动胜于个人奋斗。为了打造和谐的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作为教师本人,需要注重自身的角色转换,由过去单一的课程、教材实践者逐步转向课程、教材的开发者,转向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由过去教书匠水平向教学艺术家境界迈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和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管理层面,要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关注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动与共同发展。我校在打造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增强教师合作共研的意识。
新课程特别强调有效教学,要求在每一节课上,学生个个有收获,人人有发展。但每个教师的文化底蕴、研究水平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万事精通,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动与相互支持、借鉴,增强共同合作研究的意识。教师群体间只有同伴互助、相互欣赏、相互合作、相互借鉴与相互支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每个教师个体的教学专业能力才能得到很快的提升。如我们学校的首席备课制,就增强了教师合作共研的意识。所谓首席备课制,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将教学内容分解到组内各个教师,由某一个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研究、中心发言,通过集体探讨后形成教案,在组内共享,其他教师在该教案上根据正身教学风格、班级学情进行修订后进行施教。这种特殊的集体备课制,不仅强调每个教师个人要加强研究,展示教师研究的个性特质,更能发挥群体智慧,体现集体研究的力量,提高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再如我校组织的“课改聚焦论坛”活动,更是群众性研究、合作共进的教师文化的体现。其主要做法是,将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集中反映出的教育、教学问题与困惑,整理后提前一周或半月通知到各行政组或教研组,再以现场点将论坛的形式,研究解决的方法与策略。被现场点到的教师,代表一个行政组或一个教研组,针对某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需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和论述。这种论坛形式,逼着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有常教常研意识,还需组内教师共同合作与研讨。每轮的论坛活动,都会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二、努力增强团队合作共研的凝聚力。
一所学校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就必需要构建教师团队,增强团队凝聚力。这里所说的教师团队,包括行政团队、科研团队、非教研团队等。一般来讲,学校的行政团队包括年级组、教研组;科研团队如科研攻关小组、课题研究组等,非正式团队,如我校的“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会”等。这些团队特别关注教师群体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特别强调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有了这些团队,且各自认真履行其职责,便会形成一种无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生成积极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合作共研考核机制。
将以往以教师个体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团队为单位的评价方式,由教师个体竞争扩展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建立教师合作共研考核机制,用制度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共研行动,这是我校打造积极向上的合作教师文化的又一有效措施。如我校重新修订完善的《学校办学章程》,其中建立了一整套有关优秀行政组、优秀教研组、优秀课题组的评比制度,骨干教师与一般青年教师师徒帮带考核机制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支优秀教师团队,施展集体智慧,激励教师合作研究,促进共同发展。当然在这些制度中,也注重了各个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学校激励富有经验的教师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展新的教学变革,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富特色;一般教师要努力寻求合作教学的收获与乐趣,谋略合作研究的和谐与发展。
总之,教师文化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重大精神力量,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打造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在学校各种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显示出教师的特质和个性的学校文化之一。打造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准则,进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