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始皇没立扶苏为皇太子,扶苏果不能堪当大任吗?

读过历史的人,基本都知道秦朝当年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完全靠的是残暴无比的军事实力,而支撑起这样强悍的军事力量,靠的又是秦国内部无比严苛的法家制度(功在商鞅变法),以致于健康的成年男子没有一人可以逃得过兵役,军队上下没有一人不尚武好勇,极其看重荣誉,而积极杀敌以立军功,全国上下也没有一人敢不服从咸阳王令和秦国律法。

在这样一个强劲有力,高度集权的系统运转下,秦国百万黑衣雄师所向披靡,秦国士兵们在战场上杀得性起之时,几十万人立马阵前卸甲,打着赤膊一手提着鬼头刀,一手提着砍下的敌军人头,披头散发像着了魔一样向前冲杀,什么铠甲六寸厚全身重武器的魏武卒,什么个个出身山东武学世家的齐技击军,什么胡服骑射机动能力极强的赵精骑,什么百步穿杨、五十步齐射射倒城墙的韩强弩军,什么披着犀牛皮手提藤甲牌、刀枪难刺水火不侵、跋山涉水如履平地的楚虎兕军,在大秦赤身锐士的无情冲击下,统统都会被砍得稀巴烂,秦国大军对六国兵马,除了他们项上人头外,其余一切在他们眼中都属空无一物,所以面对这样一支黑衣魔鬼军团,六国覆灭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秦王嬴政就是依靠这样一支铁血雄师,继承了秦国六代先王的遗志,一口气将函谷关以东悬在他们秦人头顶的六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统统折断,从此天下一统,四海大同,华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面对六国俱已臣服,天下百姓无不顺从的大秦帝国,嬴政自认为功高三皇,德超五帝,于是自号为至尊皇帝之称,为了使嬴氏的千秋万代都能统驭这个庞大的国家,嬴政废除了夏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了天下郡县归他一人统一管理,每天至少要批阅一百斤竹简文书才肯罢休。

嬴政强大的执政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当时他年龄也就38岁),使他没有立马考虑可靠继任者的人选问题,而是找到了方士出身的燕国人卢生、韩国人侯生、齐国人徐福徐贵两兄弟等人,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考核,最后命他们兵分两路,卢生、侯生在咸阳给他研究延寿长生的方子,徐福徐贵二兄弟出海寻找仙山仙岛以期仙人赐药长生。

在英武果断的嬴政心中,并没有确定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存在,但他还是希望能靠非常的人为手段使自己的寿命延长五十年甚至更长,那这样秦国从一个战时的“军国”集团,就可以在他手中稳稳当当地转变成一个立身长足,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帝国。

于是,他做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政治举措,涵盖了当时国家社会的各个领域,直到一天他得知了方士卢生、侯生因久不能生产出长生药,拎着赏赐所得到的巨额珠宝金银,偷偷逃亡,而对他的残暴又颇多非议,一时间到处流传于市井坊间。这时候海外寻仙的徐氏兄弟其一徐贵归来,嬴政正在气头,问他是否找到仙药,徐贵直言未有,嬴政一怒之下,喝令左右将徐贵扔入了黄河,说道:“你赶紧顺着黄河水去东海,报告你家兄长,叫他速寻得仙药还报!不然就留在海中做鱼龙吧!”后来徐福得闻徐贵下场,吓得再也不敢回来,只好远渡沧海,落地扶桑,这又是后话了。

嬴政因方士相欺诽谤,认为这类人统统不可信,于是命人将天下方士都诓入骊山皇家禁地,以观摩寒冬所生瓜果为由(骊山多温泉,山谷气候温湿,植被逢春而生),统统活埋了事,被坑者四百六十余人,当中不乏兼修儒术之士,于是便有了后世所言“坑儒”之举。

对于如此暴行,朝中文臣武将无人敢非议,只有嬴政长子扶苏挺身而出,面直父皇残暴不仁,恐不利于大秦统一之后的发展。这个扶苏文化知识学得不错,武艺也尚可,为人忠直仁厚,只是嬴政一生未立皇后,扶苏也没有被立为太子,这也是历史上相当称奇的一件事了。天下一统的帝王居然不肯立后,于讲究天皇地后,乾阳坤阴的中国自古传统十分不符。后人有说他是因生母赵姬与先王异人、相国吕不韦以及假阉人嫪毐之间扯不清的烂事,搅出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因此而无心立后,但像嬴政这样睿智雄武的一国之君,再如何任性,如何独断专行,也不会公私不分的吧,所以这个原因似乎很是牵强。

而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细细剖析一番,且说扶苏劝谏父皇嬴政,对天下之人要少杀慎杀,对四方民众多元化的生活要兼容并蓄,不要一味去树敌制造社会矛盾,迫使天下与大秦政府对立,这样不是大秦的长治久安之策。能当着始皇帝嬴政的面如此开诚布公,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人,应该是他身边很亲近之人,不然的话试看一下茅焦那伙人,只是劝劝他要尽孝,立马就有二十七人横尸殿前,要不是茅焦机智,戏谑自己准备和这二十七个死鬼凑足二十八星宿之数,博得嬴政笑出声来,恐怕再死二百七十人,也不能让残暴成性的嬴政有一丝一毫的动容。

扶苏大胆直白的劝谏,并没有使得嬴政十分恼怒,而是责备他,小毛孩不懂事,光会听那些空谈误国的儒生拿理想主义大放厥词,这些政事你就不要管了,你先跟着我那发明毛笔专利的老兄弟蒙恬去塞外打打匈奴,好好领略一下腥风血雨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到了那里就告诉蒙恬,我想他了怕他在外面不听话,所以派你小子去监视他,哈哈。

嬴政将最信任的大将军蒙恬和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都交给了长子扶苏,这是什么道理?很明显嘛,我立你为太子,像你现在这么幼稚的政治智慧,随便听一些道貌岸然的儒生扯犊子,就对秦国大政各种非议,你能坐稳江山吗?因此,让你去苍凉的塞外战场上历练历练吧,让我那些刀尖舔血的老兄弟好好教教你,能不能坐上大秦接班人的宝座,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后来胡亥赵高篡位,只能怪人算不如天算了,在此暂且不论,只说扶苏被赶到了蒙恬军中,秦始皇开始专心打理天下四方的政务,东巡南巡都搞过,微服私访也尝试过,才发现天下不是那么好安定的,于是他又是不分昼夜,毫无作息规律地处理各项国家大事,以致未及年老,还值中年就已经惹得一身慢性病了,后来东巡至赵国旧地的一个不祥之地,也就是著名赵武灵王遇害的沙丘,舟车劳顿、身心疲惫的嬴政在炎炎夏日里还窝在密不透风的御车当中,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甚至尿酸偏高等当时无从查出的慢性病发作(这与饮酒作乐也不无关系),始皇帝开始头晕目眩,在私自服用了一些燥热的补品之后,更是焦渴难耐,终于支撑不住,既中炎暑又得中风,最后因缺氧窒息而病发身亡。

嬴政撒手而去,空落落的大秦帝国就这样落到了胡亥这败家子手中,贤明的扶苏居然悲痛之余,不听蒙恬劝告,又被使者逼迫,最终挥剑自裁,陪伴父皇于黄泉路上去了。扶苏的名字出自于诗经中“山有扶苏”之句,所谓枝繁叶茂的佳木之意,可见始皇帝嬴政对他是颇有期许的,但扶苏在嬴政生前未被立为储君,到底是何缘由呢?

我们且看《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述,楚人陈胜因戍边失期,决心造反,众人听他号令揭竿而起,竟以秦长公子扶苏、楚大将军项燕(项羽老爸)部下名义,号召关东六国遗民群起响应,于是三老豪杰都站出来追随陈胜搞事,并推戴陈胜为楚王,名为复兴楚国(张楚)。诸位客官看到没有,以扶苏的名义号令六国、张大楚地,这是什么鬼?只能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扶苏身上流着楚王芈氏的血脉。

楚国是秦国唯一动用了全国的兵力,倾尽了所有的军事力量才摆平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战国五百年,秦国唯一要靠各种不要脸的欺诈手段(楚怀王)和各种低着头把公主嫁给楚国王室甚至做人家小老婆(楚平王),才得以压服的天下强国。曾经威震诸侯的秦宣太后芈月是楚人,权倾一时的秦相国穰侯魏冉是楚人,秦国的王公宗族也都喜好与楚国王族联姻交好,秦始皇的先王异人为了谋夺王位,甚至不惜改名叫作子楚,来巴结当时秦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并甘心认其为母。在秦宣太后执政时,六国就曾有言:“在秦国只闻楚太后,不闻有秦王。”可见当时楚国势力在秦国政坛的影响有多大!

爱玩和氏璧,在位五十五年之久的秦昭襄王毕其一生,都在和他楚国的舅舅魏冉争夺王权。后来到嬴政亲政,吕不韦、嫪毐事件暴发,一时气昏头的嬴政甚至下了对六国宾客的驱逐令,嬴氏宗亲们也是发了疯一般高兴得跳起来,对六国特别是楚国的客卿贵族们极力地防患和打压,看看丞相楚人李斯就知道了,要不是嬴政为他撑腰,多少人巴不得他倒台,正因为如此,才被胡亥赵高钻了空子,击中了他的软肋,让聪明一世的他站错了队,因为楚人李斯始终不能和秦国本地势力相提并论。

所以说扶苏的生母应该就是一名楚国宗室女子,因此而受到秦国宗族势力的防患,以及秦始皇本人的顾虑,毕竟可怕的楚人在亡国之际居然还喊出了“楚国就算被杀得只剩三户人家,也一定会灭掉秦国而复兴起来!”的悲壮豪言。

李斯最终未能扶立半个老乡的扶苏,也是为避嫌所需,而他却只记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警示,却忘了天降陨石有“亡秦者胡”的谶言!(此胡非匈奴,到头来却应在了胡亥身上)纵观扶苏一生,却也是仁厚有余,而睿智雄武有失,未能有此机会,也没有为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机会,继承始皇帝的丰功伟业,建设出一个更为强大昌盛的大秦帝国。

最后,小编又想到了后来著名的汉宣帝在位时,对其爱子汉元帝的评价是,太子不知兼取王霸(儒法)之道,而欲纯使德教治国,将来乱我汉家者必此子也!这话印在扶苏身上,应该也是有过之而不及吧,爱好历史的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