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八】青春可期・第二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季溢
第二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
青春可期
作品连载 · 八
“青春可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自年初开展以来,立刻激发起本市广大青年篆刻作者的创作热情。国内20余家微信平台与报刊、网络媒体对第一期活动进行了宣传。为了进一步吸引、培养与造就更多的年轻篆刻人才,建立一支有理想、有追求的篆刻菁英队伍,并为他们竖梯搭台,再次提供展露个人篆刻艺术面貌的机会,上海书协主办、上海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承办了第二期“青春可期”评选活动,立刻得到了广大青年篆刻作者的积极响应。
本次评选仍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包容并举”这一标准,评委们对每一位参评者的每件投稿作品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审,并为许多投稿作者出色的表现而倍感欣喜。47位投稿作者中以80后和90后为主,其中既有具备十余年创作经验的沙场刀客,也有意气风发的高校学子。他们大都根植于传统,善于吸收古人与今人的长处,并有较为明确的艺术追求目标。最终评委们根据每位参评者在篆刻、书法与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确定了12位入选作者。他们将在2021年下半年,与第一期入选的8位作者共同举办“青春可期——首届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接受篆刻界前辈、同仁与社会各界的检阅。
季 溢
季溢,1985年生于上海。号穆之、子真,别署馨斋、别泥小楼、洛音草堂等。篆刻得唐之鸣、沈爱良先生发蒙,师从高申杰、陈茗屋先生。作品获2015“爱国·和谐”朵云轩杯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展三等奖、“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精英奖、2016“我们正青春”上海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提名奖、2017“人民军队”上海市机关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2018上海市首届青年篆刻展优秀奖、2018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提名奖等。入展上海市首届、二届篆刻艺术展、“新时代·新印象”当代篆刻名家·新锐联袂邀请展、上海市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大展等。
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海上印社社员、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秦汉会(书道团体)常务理事、秋石印社社员。
创作手记
学习篆刻是因为偶然加入了上海师大秋石印社,谈不上什么天赋,只是缘分使然,可能篆刻的过程与自己的心性较合,一坐下来就可以沉浸很久,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篆刻的博大精深一开始是听别人说,后来是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随着学习的深入,有时会陷入迷茫,经常会因为太容易想象到某些印稿刻好后的效果,于是就有些落寞,激情顿失,眼前一片荒漠。我问自己,创作是什么?
前阵子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抖音上看了几段徐正濂老师的讲座视频,其中讲到了怎样正确学习与临摹创作、篆刻学习与创作中的“源”与“流”,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目前学习中的问题。这几年,我在黄牧甫一派的风格上停留了很久,从临摹到创作花了不少时间。我既是学习者也是观察者,当然观察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知道在“像”方面可能已经入了门,但只能说是入门而已,因为仅仅黄牧甫这一路就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除了显而易见的四平八稳,更有辗转倚侧、峰回路转的拍案惊奇。前者追摹的人与日俱增,却也各有味道,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切入点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也会使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和气质。而后者目前学习的朋友可能还不是很多,我想并不是大家看不到或是缺乏共鸣,而是跟我一样觉得很难、有一个“参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要做到这个“像”,不光要从临摹走向创作,还要能在创作时从中抽离,将此化作创作中的元素和符号,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地属于“自己”且又看得到“源流”,这个真的太难了。
我又问自己,我目前缺少些什么?想起了杨绛先生说的那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虽然“想”是必要的,但是篆刻太需要实践,所以多想不如多实践,不光是技法上的实践,还有认知上的实践。或许哪天又把自己逼进了“荒漠”,那么就好好学习、积累“走出来”的能力吧!
作品选登
无问西东
牛气冲天
童 心(附边款)
自 饮
江南好胜赏在云间
云胡不喜
儿女心肠
退息必有居学(附边款)
江山如画
胜日寻芳
穆之学书
学 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