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命女人》的社会学解读

来源:《致命女人》海报

撰文:钱岳

责编:靳永爱

在朋友的强烈建议下,我最近追了一部美剧《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这算是我近几年追得最认真的美剧了。每周都盼着它更新,也算是给我的生活增加了一点调味料。我这学期教有关家庭的课,在备课的时候,这个剧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还选取了剧中的一些片段,在课上给学生看,让他们联系论文讨论剧情。
前几天这个美剧刚刚大结局,很多公众号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美剧。今天,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一些剧情的感想。
《致命女人》同时讲了三个年代的故事:60年代的家庭主妇(Beth-Ann)、80年代的社交名媛、2019年的成功律师。

来源:《致命女人》海报

我个人觉得60年代的故事讲得最好。我在看这个剧的时候,甚至觉得这部剧的编剧是不是学过社会学?剧里的很多情节其实都和很多社会学研究呼应。所以,我觉得要创造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需要想象力,也需要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才是好的艺术。

60年代的故事里,戏份不多,但对剧情发展有关键作用的是Mary. 她的丈夫疑心病重,常常因为她和别的男人讲几句话,就气得把她打得鼻青脸肿。她对这一切却忍气吞声。

来源:《致命女人》剧照

Beth-Ann跟April讲Mary的遭遇时,April说她从小看着她的妈妈被爸爸打,她妈妈常常需要画浓妆来掩盖淤青。而且,更让人发指的是,有时候爸爸把妈妈的一只眼睛打肿了,他会把她的第二只眼睛也揍肿,这样两边的淤青就可以平衡了。April说,亲戚、邻居都知道爸爸常常打妈妈,但没人管,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家务事。

为什么编剧把这个情节设计在60年代,而非其它两个年代?我觉得编剧是做过研究的。历史人口学家Steven Ruggles在他2015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到,60年代时,美国男人都把殴打妻子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1959年时,一个全国性的报纸在街上随机采访男性,问他们:“女人该打吗?”被采访到的四个男性都坚定地说,要教训妻子的话,打打她们是很有必要的。有人甚至说:“打妻子才能让她们知道谁是做主的。很多女人忘记了这是男人的世界。”还有男人说:“大部分的女人反正都是要被打的。如果你不打她们,她们会得意忘形的…一分预防胜于十分治疗。”

来源:Ruggles, S. (2015). Patriarchy, power, and pa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families, 1800–2015. Demography, 52(6), 1797-1823.

不光男人觉得“丈夫打妻子”理所当然,就连当时的心理学家也持有相似的态度。历史学家Stephanie Coontz在她的一篇论文里也写到,60年代时,有篇心理学的论文分析了37位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案例。这37位妻子通常都是等到忍受家庭暴力长达10多年之后才报警,而且往往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开始干预家庭暴力,阻止爸爸打妈妈。但是,心理学家分析这些家暴事件后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干预打乱了正常的家庭过程;丈夫打妻子是行之有效的用来维持家庭内部正确性别角色的方式。60年代时,在心理学家看来,问题的本质不是家庭暴力,而是妻子“有攻击性、太男性化、性冷淡”;家庭暴力可以保持婚姻内部的平衡,让妻子因为她男性化的行为而受到惩罚,让丈夫重塑他的男性气概。这些言论在当今看来,简直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想一想,这是五六十年前还普遍存在的观念。

来源:Coontz, S. (2015). Revolution in intimate life an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7(1), 5-12.

随着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浪潮,有关家庭暴力—特别是妻子被丈夫殴打—的问题,得到很多的关注。所以,关于家暴这个剧情,设计在60年代里才是最合理的。

60年代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是,Beth-Ann其实很喜欢弹钢琴,但因为她的丈夫说她弹得不好,所以就放弃了。Beth-Ann丈夫的情人April,很喜欢唱歌。在剧中,Beth-Ann常常说,她把April看做自己的女儿,她想象如果她的女儿没有意外死亡,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她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Beth-Ann非常支持April的演唱事业。甚至在丈夫主动提出要带她出去约会时,她却想出计谋爽约丈夫,跑去支持April的首次登台演出。当April要生孩子时,她让April想清楚,她是不是真的确定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的爸爸会让她继续出去工作、继续发展她的演唱事业?(虽然在剧中,Beth-Ann这样“劝告”April, 也有自私的成分,希望April离开她的丈夫。)

来源:《致命女人》剧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