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险滩变作河溪,纤夫这一古老行业逐渐消失。
由于制作工艺原始,产品实用价值较低,托乎提·巴克老人制作的桑皮纸并没有多少市场,自己的儿子也不愿继承这薄利的行当,桑皮纸的制作工艺也就正在走向消失
民间艺人走村串寨寻找树皮服装原料及加工方法,逐渐恢复制成了树皮帽、鞋、裙、裤、包等十一个品种共100余件树皮制品。哈尼族神奇的树皮制品。19世纪初,树皮服装逐渐消失。
随着滩头年画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75岁的钟海仙老人和他的妻子高腊梅成了滩头年画最后的守护者。滩头年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鼎盛的民国初期年销量曾达700多万张。
柴煤店曾是广州市民日常生活燃料的主要供应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州市民烧柴、煤的越来越少,柴煤店渐渐失去当年兴旺的景象,而仍在经营的柴煤店在广州更是屈指可数。
修钢笔,忘了吗?
是“斤斤计较”,还是难舍情缘?
曾记否,街上补伞匠人
远去的风景,没落的补锅行当
当年北京街头的理发师傅们
贵州山区小城都匀市内如今还保留一家传统的画像店,门前挂以故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画像,这种人工画像在照相业发达的影响下已逐渐消失
泸定背茶到康定。千年茶马古道上的人生“背”歌。背夫往往十多人结伴而行,其中年龄大的四、五十岁,小的不过十二、三岁,甚至许多妇女也加入其中。在往返约需一个月的漫漫路程中,背夫们背着少则30、多则150公斤重的茶叶,翻越雪山、峭壁,躲避土匪,饿了就吃随身带的玉米馍馍、渴了就喝山泉雪水,晚上投宿在沿线百姓开设的、条件异常艰苦的“□店子”……
从明代开始贵州省从江县砍伐的木材都由都柳江水上漂流至广西柳州,伐木扎排、放排就成了当地重要产业。自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木采伐、只能科学合理地对人工林进行间伐后,当地放排规模大幅减小。随着未来几年沿江电站等工程的修筑,放排业将随之彻底消失。
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马帮”在运送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