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的发展脉络!(高清资料)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
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明【云鹤连珠纹饰】
明【鱼龙饰】
明【卧童】
明【天鹅连珠纹饰】
明【双鹦鹉纹饰】
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1970年南京市明汪兴祖墓 (1371)出土了玉带饰14块,碾琢隐起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云龙的形象与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带板数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东邹县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表现了明宗室亲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状况。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但是严格地说,早明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带板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陆深墓出土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明【兽面蕉叶纹耳杯】
明【山水纹方牌】
明晚期: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明【三童】
明【乳钉兽面纹觯】
明代玉器的发展至少在五个方面导致明代的玉器再度繁荣:
1、明带海路贸易的繁荣,确保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
明代陆上贸易,换回了大批和阗玉;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
明代王公贵族特权阶层,除继续使用传统的和阗玉外,大量觅宝石,这是明代出现的新情况,因中国人对玉宝石的珍视程度,历来超过宝石,这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结果!
明【乳丁纹龙耳簋】
2、明代实行的新匠户制度,有利玉器专业化生产
明代虽仍沿用元代的工匠制度,及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便脱离匠籍改业,但明代匠户教员带有更大的自由,使工匠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因而促进明代的手工业
明代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
3、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玉器行业的繁荣
4、 明代市民文艺的炽盛,影响玉器的世俗化进程
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从宋代已开始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的泛滥,道教的传播,民俗深入民众,吉祥图案遍地开花,玉器表现也很突出。
明【人物纹桃式杯】
5、明代复古心态,促进仿古玉的发展
明代文化的老气横秋及文坛的沉暮气息,直接导致了复古浪潮的高涨,整个时代弥漫着复古气氛。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
一是访古彝器,造型与汉以前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访古玉属此类。
一是琢假古玉,以假乱真,「伪乱古制」,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
中国古代官衔的标识,常在冠饰、服饰、腰饰上得到体现。但玉冠一直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使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使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出土於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最为广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均为仿古形状,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明【鹿纹饰】
明【鹿纹带銙】
1、战国为和阗玉,明代用糟玉
2、战国玉圭边有突弦,明代则无
3、战国玉圭中间起脊,明代则无
4、战国玉圭纹精细饱满,明代则琢磨粗劣
壶爵杯是实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明代玉壶的大量增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奢生活的糜烂有关。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玉杯,至明代继续流行。英雄合玉杯是明代唯一的双筒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为宫廷大婚使用类似时下流行的喝交杯酒使用的形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於宫廷,出土很少,民间流传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难度大、造价高,一般人使用不起,同时明代也规定庶人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玉簪,刺激后妃贵妇消费有关。
明【龙纹铊尾】
明【龙纹带饰】
龙纹带饰 明(公元1368-1644年)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玉带饰在明代最为鼎盛,装饰龙纹的玉带饰只有皇族才能使用,不同朝代龙的形状也不相同。明代的龙纹基本上沿袭了元代的风格,龙嘴张开,威武凶猛。
1、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粗犷、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2、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明代「花下压花」雕镂技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2、镂雕的多层花纹,不仅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层花纹,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明【龙首螭纹带扣】
明【龙穿牡丹带饰】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仅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
3、诗书画印明代玉器的艺术特点
由於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陈设玉,更能点缀文房,陶冶情操,成为风雅玩物。因此,明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
当时苏州琢玉业受文人画影响很深,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其中以陆子刚应用得最为成功
在玉器上出现文字,始见於汉唐,但其实文字多为祭祀或避邪,多用阴刻法琢出,艺术表现力受到限制。明代诗文多用留地浅浮雕琢出,能充分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笔墨韵致,其经营位置十分得体,常在画面的空白处或一侧面,与书画题跋几乎没有两样,并且诗文的内容常与化验相关连,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4、金玉珠宝明代贵族玉器气派
明代由於海上贸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贵重珠宝,同时中国传统的玉器观念,在明代得到更大发展,因此,金玉珠宝,珠光宝气是明代玉器辗琢、装饰的又一特色。
明【灵芝童子】
明【花鸟纹簪饰】
特征有:
1.、是金饰件上镶嵌红宝、蓝宝石等,表明明代珠宝行业工艺进一部的拓展。
2、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
3.、用金泊片镶匀玉器四边,在明代早期的玉带板上特别盛行。这种工艺虽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没有明代做得精细灵巧。
4、以镂空金盖、金拖构成玉制器皿的组成部分,金玉交相映辉,瑰丽无比。
5、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以镶嵌、镂空、锤刻、焊接等精细工艺,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金玉珠宝,组成雍容华贵的稀世粹珍,尤以女性首饰居多。
明【螭凤纹饰】
明【寿比南山】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