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西坨古长城记略
(1)
前段时间出差外地,奔波了三周时间,回京后再遇一周末,跟上青鸟行密云西坨古之一段长城。
密云一线长城,皆因山高崖峻林密路险,虽跟队多年,但也走的个七零八落。虽有集腋成裘、续点成线之心,怎奈欠账较多,总也难以成全。
今日,青鸟发队西坨古一线长城,虽号称成熟线路,年年有很多队伍走此,但老丁竟然多年仍是扑空,即便此刻心发宏愿、咬牙跟上鸟儿走完全程,但首尾也各遗落一小段,再难续补。
去年曾跟队鬼斧走了一次白马关完美楼至西坨古一段的长城,只是山高坡陡,一路艰辛,非常困难地下到响水峪水库后,大部分的队员都只能停下脚步,而后程尚有200米的大爬升,再有约1公里的路程,最终真正能走完的队友不足五分之一。
西坨古村位于密云北部山区,在其北侧1.1公里处有西坨古关,为不老屯境内的重要关口,因其恰在歪坨山西峰之处,故名。据考,西坨古关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是北去河北省滦平出塞的重要通道,并在现西坨古村处筑有堡城,今堡城尚有残迹可寻,东南、西南角等存。
西坨古堡东西两侧各有东坨古堡和响水峪堡,同样在营堡北部长城垭口处设有东坨古关和响水峪关。响水峪堡即在响水峪村处(以前叫南响水峪村,水库里面有北响水峪村,建水库后应该是北响水峪和响水峪沟里两村外迁),北侧和东侧部分堡墙留存,北部山脊上一条东北——西南向的隘口墙,响水峪关则正处响水峪水库位置,两侧山崖极其陡峻。东坨古堡似在东坨古沟门村位置,未曾发现有明显的堡墙痕迹,而东坨古关则在其北侧,沿山谷中简易便道北行1.5公里,但现场似乎未见有痕迹,东侧半坡上一敌楼,西侧坡陡,山顶上一敌楼。
今日成队三十余人,少有的兴旺之象,可能都是被青鸟的休闲赏花之旅宣传给忽悠了。
车过响水峪水库后盘山爬坡,穿西坨古隧道后再上行一段至一垭口处,海拔高度已经提升约170m,长城从此地穿过,而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也没有看山护林之人,正是长城穿越之始点。
下车处,凹凼一处,地间坎头杏树点点,满树满枝的绚丽小花朵,将整个山林点染的花花绿绿,春意盎然。
墙为石墙,土石结合,已成一道粗壮的田坎地垄,当年保境安民,今保土护花。
小垭口处,两侧缓坡,两端各一墩台,皆石块垒砌,北侧一墩为今日所行之第一号墩台,而南侧至响水峪水库一段至少应有四五个墩台敌楼。
残墙、花海,大美之景让人挪不开脚步,只有几条乖顺的大狗不看不吠而自顾自地在前面开道。
上一处小山顶,第二号墩台,体型较壮,似方形,斜向45度设置,西侧和北侧塌垮。
后从卫星影像上看,从此墩向东南方向山下斜向一段墙体,百来米长,其间一墩,第3号。
主体墙垣经2号墩后折拐一个直角,向北偏西方向,继续缓缓上升。
山虽陡峻,然在沟谷和略平缓处,皆开垦有耕地,平地层叠,一直推进至半山腰处。
(2)
登山半程后,墙体更加完整,林木虽仍茂盛,但繁花渐稀。
半山腰处,墙体正中被掏挖出一个一米见方,深约一米的窟窿,不明就里。
虽是春季,并无艳阳高挂,但早已是大汗淋漓,花眼朦胧之际,似乎瞧见远处有个楼子,看不真切就随手拍下一张照,原来是白马关完美楼。
登一山顶,第4号敌楼,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东侧门洞有石券门框和石门柱,西侧门洞全为砖筑。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南侧通廊东端顶开天窗可供上下。
过敌楼后略微下探后旋即向上,并从一段茂密的灌木丛林中穿过,此处也因山高地僻,石墙上的城砖多存,但也因林密而难行,仅可在墙下林中上爬。
林木多色,花粉白绿,争妍斗奇。
大累已至快喘不上气之时,至顶,至第5号敌楼跟前。
第5号敌楼,残,似2*4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南侧4箭窗,东侧南端1箭窗,北端塌失,西侧整面墙无存。西侧门洞处有石券门框、石门柱和门肩石,北端箭窗两侧也有横置的长石条。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四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南侧通廊东端内外两侧在两箭窗和两券洞之间上部各开一小券孔。敌楼北侧墙体连同北侧通廊顶塌失,南侧通廊顶中部塌垮一窟窿,致使楼内土石堆积,花树生长。
(3)
第5号敌楼为左近最高处,立于石峰之巅,出此楼后无墙。
过敌楼,折拐向南侧下山,林密坡陡,一路滚爬,还窃以为就此下到山下,待钻出林子一看,连半山腰还不到。
出林后墙垣再现,与前段不同的是这边石块皆白,白石白墙,似白练一条漂浮在山岗,劈开灌木林丛,蜿蜒而下。
爬墙登山至此,虽有累有乏,但总体仍感轻松,并无险道恶途,似乎和青鸟宣传的休闲之旅比较吻合,哪成想两处可怕的险地就在前面。
一处陡墙,虽墙体宽厚,但因太陡而致局部墙侧面、墙顶面有塌垮,沙土石块混杂,感觉那那都是活动的都是松动的。看到前面青鸟拴的一个布条,小心翼翼地从墙外侧贴墙而下,但至一处十余米高的悬崖边需要跨过墙沿进到墙中,而墙里又是陡坡碎石状。在此徘徊踌躇多时,觉得实在没有地方可走,若往回撤又实在是太远,只好紧咬牙关从这里通过。实际上墙外进墙内的小通道宽有一尺,但陡壁处不敢把重量全压在上面,生怕脚下的垒石塌垮,唯一之法就是尽量伸长胳膊,两手紧扣远端墙面石缝,身子紧贴墙面和地面,一点点挪过去,吓的我热汗顿时全成冷汗。
过此险境后,稍微平复一下心情,就见纪姐悠哉无畏地立于陡墙顶头四面拍照,眨眼的功夫,就跑到我的前面去了。
一段险境既过,补偿的就是巨墙缓行、山雄石坚之景。
半山腰处,一长扁楼,完整,仍为3*3规制。
第6号敌楼,门洞位于东西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西侧门洞有石券门框、石门肩和石门柱,东侧门洞则为砖筑。敌楼内南北向三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中部通廊与西侧通廊间东西向开三券洞,中部通廊与东侧通廊间东西向开二券洞,南端无券洞,隔墙中有蹬道上顶。
本欲登顶一观,不想头给碰了一下,似神谕告知不要乱跑,遂乖乖出楼下山。
敌楼外西侧有上兵梯道。
下行途中,遇一石台,编为第7号墩台。
眼见就要下山,但又遇一处险地。再一陡坡处,墙垮石松,不敢向下,只得旁侧找路绕行。
旁一段,有小陡崖,石壁间手抓脚踩似也可过,但走至半途,心生怯意,赶紧掉头。
无奈,只得另寻它途,枯林哀草间手脚并用,生生地趟出一条小道,钻了出来。
山下,沟处,两侧坡壁陡峻,原此处建有西坨古水库,一小型水库,现在也已废弃,沟底滴水皆无。
坝体处,仅十余米长,原长城从此跨沟而过,原此处定有过水涵洞,近旁侧还有一方状通水口留存。
沟对侧,一垭口,两侧石墙厚重斑斓,形成一“V”字形,正当间原曾有卡档一墩,第8号墩,现仅余基座,上盖一小简易房。
垭口处向上,第9号墩,残基。远远瞄了一眼,实在爬不动了,偷懒就从垭口处抬脚向南下沟至一条公路处。
水泥道,名为西东路,自然为西坨古村东侧道路。路旁竖一文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西坨古水关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2016年5月立”。
此处当为休闲队的终点,前后不见有人,但听闻对面山上有人声,只犹豫了一下,就又向对面山坡爬去。
(4)
偷懒作弊一段,至少省出半个小时时间,竟然还走在了丸子和樱桃的前面。
行不远,墙不见,其间几处敌楼连缀。
不远,第10号敌楼,赤身裸体,外层砖石全部扒光,就连楼基条石也全部取走。
再上,第11号楼,细瘦高耸,1*2规制,东西两侧2箭窗,北侧1箭窗,南侧一门洞,南北两侧及顶均成窟窿状。南北两侧顶部偏西和偏东各一出水龙嘴。
此楼有棒槌楼之称。
再行向上至第12号敌楼,此楼也有坨扁楼之称。敌楼南部一段石棱,有鲤鱼背之象,两侧石坡,滑下可快速抵达山脚。
坨扁楼完整,2*4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东侧2箭窗。门洞有石券门框、石门肩和石门柱。敌楼东西向横券顶通廊结构,无隔墙支柱,宽敞的室内空间似乎昭示此楼为一指挥哨所。台顶还有楼撸遗迹。
(5)
向东,至一石峰顶,石墙再现。有两棵松树,大约有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当地人称之为“夫妻松”。
沿墙缓缓上行,至顶,一石碓,第13号墩,松散堆积成锥形。
过此石墩,折拐向东,略下后复上,抵第14号敌楼。
第14号敌楼,残,3*3规制,仅西侧和南侧墙面完整,门洞位于北侧西端。
好心的青鸟等三位队友在此已经等了我们后面的两人十多分钟,而再前已有两人前队过去,其后再无队友跟上。
过此楼后长城折拐向南,向下至一垭口处,发现东侧有户外布条,应为一条下撤之途,只是前面领队等几人还在继续向前,而此刻时间也才两点多,就再度咬牙坚持一下吧。好在有了后撤的备用方案,心中有了点点底气。
再向上,至顶,一石墩,第15号墩。
最后一墩,前再无墙和墩,而东侧所见两敌楼皆在对面山上,再无可能攀爬。
前队几人集结在此,领队宣布活动结束,就此下山,五人小队又再度满血复活,可下山的路在哪呢,可能下山的正途应当在前面所经过的那处垭口。
青鸟的面前能没有路吗?没有路也有踏出一条道来。
可怜了老丁,一路磕磕碰碰,钻林吃土挨挂被扎都是小事,几处小断崖差点没吓哭我。每每听见丸子和樱桃在前面汪汪直叫,我的心就再度一沉,苦辣苦辣的,这一定是又遇到了连爬山狗都害怕的陡崖断壁。
终于在差不多一个小时后,下山至西坨古村,村西侧小山上有烽燧遗迹,老丁可是爬不动了。
村中竖有两块文保碑,其一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西坨古城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2016年5月立”。另一块上书“西坨古城堡 位于不老屯镇西坨古村,是明代驻军的城堡,属蓟镇西协石塘路管辖,与陈家峪、白马关、北化岭、高庄子城堡,形成进能攻、退能守的防御体系。城堡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城堡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长约160米,现保存部分城墙,墙身用大块毛石砌筑,碎石、素土填缝,白灰勾缝,墙心为毛石乱砌及黄土填芯。设一南门,现无存。”
五点左右,收队上车,回程回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