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李院士

最近几天,菌业都在流传李玉院士在CCTV的“开讲了”节目视频,当然各种褒扬之词是没有人吝啬的。不过,说老实话,真正了解李院士的人,其实并不多,尤其是基层的菇农,甚至有人拿李玉院士和彭兆旺去比较,这个就荒唐了。从根本上说,李院士今天所做的东西,可以说是“不务正业”。
一定有人说你小子胆儿肥了,胆敢非议李院士,错,我相信李院士如果看到这篇文章,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之所以说李院士是不务正业,首先我们得知道,李院士的主业是什么?估计本行业80%以上的人是不知道。咱先卖个关子,只说它的属性,即李院士的学术本行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的,而他现在主要活跃在咱们这个菌业,却更多属于应用技术领域,因此,说李院士不务正业,真的是一点也不冤。
李院士之所以能够成为院士,并非依靠他在食药用菌领域的工作成绩,在大科技的概念里面,食用菌这玩意微不足道。李院士成为院士的背景条件,是在黏菌领域的贡献,这个东西说起来太专业太哆嗦,咱且略过(其实主要原因是俺水平不够,说不太清楚)。李院士在他的有生之年,估计能够坐稳中国黏菌头把交椅的位置。而从今往后,食用菌产业界,本身是很难产生院士的,除非是在菌物生理生化分类等基础方面做出贡献。
什么东西都有人不服,但不服的是不可逾越的东西就不合适了,有人因为个别的院士名不副实就唧唧歪歪,但不可能真的所有院士都是浪得虚名。据说菌业里也有人私下里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也可以当院士,不知道这些人有什么能够做到中国第一?
曾经有人问过我,李院士为什么不在黏菌界继续努力,发扬光大?其实这是有两方面原因的。
第一方面,是年龄问题。李院士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实际上人大概在五十五岁前后,视力就开始严重下滑。而搞菌物研究,显微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如果继续从事研究,体力、视力,都不堪重负。而事实上,每一个基础学科,都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赛,因此,从工作前沿逐步退出走向培养人才、甚至利用个人影响进入应用领域,差不多是大多数自然科学学者的常态化趋向。包括菌界的杨新美老爷子、张树庭老爷子这些,都概莫能外。反过来,如果干到不能动为止,却后继无人,才是最大的悲哀。
另一个方面,则是李院士为了满足菌业在农业领域,菌物学科在中国科技领域的地位需求,主动承担一个行业旗手的职责。我们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杨新美黄年来双星闪耀的时代过去(杨新美年事已高,黄年来身体欠佳)之时,正当国内菌业开始发力扩张之机。李院士恰逢其时,成为了国内名副其实的行业代言人。
这个代言人,可不是相当就可以当的,没有对于行业上下的深入了解,没有对所在学科的权威地位,即对于菌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放眼中国菌业相关学科领域,二居其一的人不在个位数内,但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的,这个时刻是没有其他人了。
然而这个代言人并不好当,辛苦自不必说,关键是,之所以需要一个旗手,一个行业代言人,也就是中国这样的国家特色,这里面需要面对的大多是不懂科学技术,不尊重社会规律的一群权力持有者。由于这种事情,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许多东西还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在这条路上的艰辛,既不足为外人道,也必须要学会委曲求全、入乡随俗,无大智慧和强健的心理承受力,实际上很难坚持。所谓负重前行,这就是最好的实例。
所以,李院士这种不务正业,在外界很难得到理解和共鸣,包括我本人,对他的最深入认识,还是与福建农林大学谢宝贵老师的一次长谈中才得以建立。而一般人,想必很难有机会和有能力去理解李院士的“不务正业”的使命。相反,许多人诟病李院士在某些特殊场景下,所说的那些违心的话,所做的某些违心的事,实际上是对李院士最大的误解。
如果要把那些在菌业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比作一线工作者,那么李院士所做的则是总监和销售部的工作。那些用彭兆旺去比较李院士的人,其实就好比工厂的一线工人,不能理解销售经理的重要性。李院士为行业所做的鼓与呼,宗旨是在食药用菌行业的最高处,这可能是对李院士“不务正业”的最为恰当的比喻和诠释。
当理解了李院士所作所为背后的那些秘辛之后,我唯一能够做的评价就是,在他所务的“不正之业”方面,应该说是卓有成效了。或许李玉院士不求人们理解,但肯定能够自己心安。
我其实更担心的是,李玉之后,谁能成为那个旗手位置合格的接班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