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曾国藩的第一次人生至暗时刻
本月我们共读张宏杰先生著作《曾国藩传》,领读老师是樗栎居主人(吴老师)。先将试读内容发给大家,欢迎大家参加本书共读。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开篇词》中我已经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初衷、 视角和本书的逻辑主线, 以
及曾国藩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走进曾国藩的一生, 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自唐已降, 中国人一直做着“科举之梦” , 朝廷希求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经纶济世;寒门显贵希望通过科举改换门庭、 封侯拜相, 总之, 每一次科举都牵动着所有参与者乃至国家命运的神经。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确立发展至清代已历千年, 早已流弊重重,保守落后了, 成为阻碍思想进步, 社会改革的“绊脚石” 。
满人入关定鼎后, 树立皇权的合法性为第一要务, 有着悠久深厚文化土壤的儒家文化大旗被高高举起, 成为清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 教育是传承儒学与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科举制度是选拔儒学人才的保障。
虽然, 清王朝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但是, 仅仅把儒学限定在几本经典之中作为科举范畴, 利用“崇儒道” 、 “尊君权” 、 “行纲常” , 把读书人驯化成俯首帖耳于皇权的工具。而儒家的“内圣外王” 的士人精神被埋没掉了。格物、致知、 修身是“内圣” 之学, 侧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外王” 之学, 注重人的治理能力训练。
清代科举考试由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四级构成, 顺利通过前一级考试是参加后一级考试的条件。童试虽为科举预备考试, 却相当正规。以应试为目的的童子通过本县考试之后, 成为“秀才” 。为防止荒废学业, 秀才须每年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岁考” , 每三年参加由学政主持的“科试” , 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时间在秋季, 地点在省城, 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于乡试后的下一年二三月举行, 地点在京师, 由钦差大臣主持, 考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 , 会试发榜的时候, 往往正值杏花开放, 故称“杏榜” 。殿试于会试两个月后举行, 由皇帝主持, 考中者成为进士。为了防止舞弊并举得其人,清政府规定在乡试、 会试之后分别要进行覆试, 合格者方可参加会试或殿试。

可以想象, 对于一个士子来说, 一条科举之路是多么艰辛, 单是赶考之路就可谓行万里路。 书中所说, 曾国藩父亲仅仅因考试就走了一万一千九百里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不足为奇。 然而, 真能“金榜题名” 简直要比如今考入“清北” 还难不知多少!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叫湘乡县荷叶塘的小镇, 隶属于长沙府管辖, 是个风景秀丽之地, 人们相对安居乐业。 尽管在信息、 交通不发达的年代, 这里很闭塞的, 但是, 文化气息还是比较浓郁的。


曾国藩故居组照(照片来自网络)
古代中国自公元 311 年“永嘉之乱” 后, 北方大量的汉族人口南迁, 由此拉开江南经济开发的序幕, 随着“安史之乱” 爆发, 黄河流域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转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 到了宋代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之后的元明清更是如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江南自然也成为了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时期被誉为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 之一的“岳麓书院” 就在坐落在长沙。

2015 年本人拍摄于岳麓书院
有了这样文化土壤, 老曾家怀揣一个科举梦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 除了赶考之路艰辛之外, 考试的内容也十分枯燥僵化。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体。文章的题目主要出自“四书” 。一篇文章在开头必须有破题、 承题等部分, 然后有提比、 中比、 后比和束比四部分作为正式议论, 其中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 所以叫“八股文” 。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 而且每部分之间都要用固定的虚词连接, 如“今夫” 、 “也乎哉” 等等, 并且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如此死板的文章根本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 更别提“代圣人立言” 了。可知, 这种科举考试不仅禁锢思想而且非常折磨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才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 然而, 清代的科举考试却成为获取功名利禄的阶梯, 家庭的期望、 家族的荣耀都压在考生身上,考中自然被人艳羡, 落第遭人讥笑也司空见惯, 其结果便造成科举舞弊十分严重,以至于清政府不惜大开杀戒, 依然屡禁不绝。因此, 对于考生的检查异常严格,甚至到了有辱人格的程度, 也就是书中所言辛苦之外的“屈辱” 。
由此可知, 八股文章不过是一场精致的文字游戏, 那是聪明人才玩得起的,而科举考试更需要一定财力支持的。对于曾国藩来说, 这两点都不突出。从他父亲的科举之路就能看出, 老曾家的遗传基因中不具备“七巧玲珑心” ;虽然, 曾家家境殷实, 但绝非万贯之家。
曾国藩能够得中进士考的就是一个“拼” 字, 而这个“拼” 字来源于一种信念——认死理。从后来曾国藩的成长历程中, 我们发现,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就“一条道跑到黑, 不达目的绝不回头” 。
现在, 我们常常提“家风” , 什么是家风?其实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在向心力, 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曾国藩祖父留给儿孙的正是这种精神。
目标确定了, 用什么方法实现呢?
曾国藩的办法就是用“笨功夫” , 不取巧, 不投机, 踏踏实实, 每走一步必留下脚印。即所谓他的人生哲学“尚拙” 。其实,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老子曰“大巧若拙” 。很多事情很多学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俗话说“慢火煲汤” , 总想着立竿见影反而不见成效。太过焦虑, 太过浮躁, 总惦记着短期内“内功” 了得, 除了白白浪费时间, 没什么结果。
“尚拙” 是曾国藩成功的基础, 他用这种“笨功夫” 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考取功名。
所谓“学而优则仕” , 曾国藩的仕途生涯又会怎样呢?明天, 我们继续共读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