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开花了?我仿佛是瞎了,看不到
说起路边的树,小时候有这么一句俗语,叫“桑柳榆槐大叶杨”。意思是城市里的树(北方),十有八九都是这几种。现在绿化搞得好,树种也逐渐丰富,但这几种仍然是绝对的主流。
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生长起来的我们来说,区分街边的花或许还凑合(并不),树可就分不清了。就算是这几种最常见的,也经常搞混。
这其中,尤以榆树的存在感最低。
榆树不认识,榆钱我倒很熟
特点就是没特点
作为中国人,你很难逃开榆树。除了华南地区的朋友以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甚至长三角地区,都有数不清的榆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户外走,或者你是位快递小哥、送餐骑手,那你一整天碰不到一棵榆树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要问你,哪棵是榆树,九成的人答不上来——榆树就是这么“卑微”的存在。
先来张图。
摄影:老信
这就是我们单位楼下的一棵榆树,是不是符合一棵树的所有共性特征,但就是毫无存在感。
如果我告诉你,上面这张图里的榆树,正值花季,树上开满了花,你是不是更要在心里打一万个问号了?
让我们放大来看看:
摄影:老信
这就是榆树的花。
即使你近距离地看到,都很难发现这是花,看起来像树枝上挂着的脏东西或者虫子。榆树花就和榆树一样不起眼,甚至连花瓣都没有,要不是为了传宗接代,它大概都懒得开花,那真是能省则省。
再放大!
摄影:老信
即使近到这个距离观察,仍然很难让人相信这东西也能叫花——没有一点和璀璨、美丽发生联系的地方。榆树就是这么低调。
其实,在北方城市里,榆树是早春最早开花的植物之一,和山桃前后相仿,比连翘玉兰什么的都要早,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也并没有“赏花”的必要性。这位春季急先锋总是匆匆来匆匆去,悄咪咪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榆树下的欲望
等花落了,长叶了,榆树就起眼了吧?
no!它的叶子仍然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路人脸,过目就忘。
有一种栽培花卉叫榆叶梅,其实不是梅,而是桃的亲戚,花也像桃花。每年春天都有人问我榆叶梅怎么识别,我就说“顾名思义,叶子像榆树叶啊”。
接下来的问题,百分之百是“哦,那榆树叶长什么样?”
榆叶梅的花和叶子
摄影:老信
其实榆树的叶子蛮有特点——边缘有齿,齿还很均匀。叶脉密而清晰。幼叶有毛,成叶光滑。
虽然光滑,但摸上去不像纸,也不像革,而是有一种肉肉的手感,和大部分树叶都不同,摸过一次就会印象深刻。
榆树叶
摄影:老信
榆树体形很大,叶子又密,所以春末之后就会形成非常浓密的树荫。古语有云“其阴下五谷不植”,足见它的遮蔽度非常高,跟大雨伞一样。
春秋时的齐桓公问政于管仲,怎么能让物价下降。管仲说,把道路边上的树枝子都剪去就可以了。齐桓公一边点头一边说:你是拿我当傻子呢吧?
大榆树在北方很多
管仲接着给主公讲了个故事。
说陈国的都城宛丘东门外有一棵大榆树,茂如车盖,浓荫洒地。青年男女经常在树荫下聚会歌舞,老百姓也常做围观,就跟现在的广场舞似的。这说明,像榆树这种树荫很大很浓的树,是老百姓天然的娱乐场所,大家经常在树下聚会。年长的聊天打牌,年轻的谈情说爱,这不就跟公园一样吗?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会贪图享乐,不思耕种,物价自然就高了。
如果砍了大树的枝桠,老百姓没地儿玩,自然就回去干活了......
且不说管仲这个缺德主意是不是反人类,起码这个故事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榆树在我国就有种植,而且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不光我国,同样地处北温带的美国也有的是榆树和榆树的近亲。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几部作品中就有《榆树下的欲望》,讲述了一个老头儿的第三任年轻妻子和老头儿子的狗血爱情故事,后来后妈和儿子还生了个小孩,老头陷入两难,不知道该叫他儿子还是孙子(这句是我编的)。
老电影《榆树下的欲望》
不知道是不是榆树的树荫激起了这对母子的爱慕之情,如果是,倒和管仲的故事非常暗合。
看来不光保暖思淫欲,荫凉也起贼心啊……
一身都是穷人宝
虽然榆树的树荫能使人安逸欢愉,但是榆树的木头却总是用来形容傻乎乎。尤其在北方,如果一个人情商不够,说话太直,不懂得变通,甚至思路太过直男,都会被人说是“榆木脑袋”或者“榆木疙瘩”。这是因为榆木坚硬,还多疤,给人留下了死硬的印象。
榆木自古就是便宜好用的木材,花纹还非常好看,建筑、家居、船只都用得着,而且用量很大。好在榆树多,容易活,山沟沙地,哪都能长。可惜因为多疤,所以大料不多,难堪大用,最多也就是做做房梁房椽。
榆木的疙瘩非常多
只有一种榆木能和红木、楠木这些高档木料拼一下价格,就是“老榆木”。
老榆木不是指树龄老,而是指使用年代长。比如清代的房梁、门板,放到现在就叫老榆木。它们的水分早已彻底失掉,木头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弯曲变形,用来做高级家具甚至乐器都可以,身价也倍增。有黑心商人用百年老榆树砍了当“老榆木”卖,其实是偷换概念,就算有一万岁的榆树,刚砍几年也叫“新榆木”。
老榆木大书桌
榆树的树皮含胶,过去是重要的粘合剂。
树皮内层还能充当灾年的粮食,叫做榆皮面。小时候常吃一种零食,叫“鱼皮豆”,或者“鱼皮花生”,现在也常见。相传鱼皮豆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在面里掺入鱼皮胶做成壳,外脆里香。到了中国就改叫“榆皮豆”了,可能最早使用榆树皮的胶代替了鱼皮。
鱼皮花生,也叫榆皮花生
榆树还有一宝,就是榆钱。
榆钱是榆树的果实,植物学上叫“翅果”,种子外面有一层翅膀一样的皮,干了之后能随风飞出很远,起到传播的作用。
榆钱
每年四月,榆钱挂满枝头。
困难时期,家家都趁着榆钱未干,上树采下来,掺上些玉米面或者白面,蒸熟来吃。虽然淀粉含量还不到10%,但在无粮的灾年糊弄糊弄肚子也是难得的“时令佳品”了。
榆钱窝头
榆钱拨烂子
图片来自:xiachufang
榆钱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