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该如何处理
肿胀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表现在组织液渗出、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部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等变化。通过炎症反应机制,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是有机体释放出各种反应因子、蛋白酶类等一类对循环系统产生有影响的物质所导致,此类物质产生的影响使得液体交换失衡状态被打破,进而致使患肢肿胀的发生。由于术后肿胀阻碍营养物质的有效供应,对血液循环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影响术后创伤及手术局部的愈合,以及肢体功能的恢复,严重的肿胀导致血流障碍,血小板激活,与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可以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一、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原因机制
1、手术中对于正常人体组织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微小静脉及淋巴管损伤,损伤所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组织肿胀;
2、损伤组织内释放的组织胺等炎性介质,会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炎症细胞渗出;
3、组织断端的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的破裂,造成血液和淋巴液渗出,瘀滞于组织间隙,不能得到及时消散;
4、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造成组织间质水肿;
5、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长时间被迫制动,淋巴回流功能减退,血管瓣膜功能下降,引起的术后肢体肿胀;
二、康复治疗方法: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主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进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从而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的发生,改善肿胀疼痛症状,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康复介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肿胀的消退,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有效康复治疗方法有:
(1)抬高患肢: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创伤及手术后引起肢体肿胀的方法就是抬高患肢,抬起高度一般为肢体高于心脏水平;肢体抬高高度高于心脏位置有利于血液回流,但是肢体不能抬得过高,肢体抬得过高的情况下,肢体缺血缺氧,会减少肢体血供,局部组织得不到有效的营养物资供应,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肢体的肿胀。
抬 高 患 肢
(2)冰敷疗法:是用冰袋或冰水混合物的物理因子敷在受损部位,温度一般控制在零度左右,冰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从而达到降温、止痛、止血及消肿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局部冰敷降低温度,通过刺激皮肤温觉的感受器,传入脊髓神经调节,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外周血流量,有助于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和出血、减轻或抑制水肿。
冰 敷 疗 法
(3)静脉泵治疗仪:能有效缓解肢体肿胀,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缓解肢体肿胀。
(4)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也可以有效缓解肢体肿胀,采用加压泵增加神经血液灌注和氧合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肢功能及肿胀的目的。
(5)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同时也能有效地消除肿胀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积极运动、功能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泵的作用,也能促进肢体消肿。
运 动 疗 法
(6)绷带加压疗法:压力疗法又称加压疗法,是指利用低弾性绷带对肿胀肢体体表施加适当的压力,绷带加压方向由远端至近端梯度施加压力;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达到减轻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是经循证医学证实能够防治增生性瘢痕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7)徒手淋巴引流手法:淋巴引流技术手法是运用双手触摸肌肤,顺着淋巴流动方向施加于皮肤的一种手法。手法引流通过对浅表淋巴管的有序按压刺激,促进淋巴循环以及静脉的回流,有序的按压使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随之降低,不仅加速移出组织间隙的蛋白质,也增加了淋巴管的输送功能,促使患肢组织间隙的水肿积液由肢体远端流向近端,从而有效控制和减轻肢体水肿。
膝关节置换术引起的肢体肿胀是临床中常用的并发症,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关键;通常临床手术科室一般采用“RICE”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方法,而对于康复科来说对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方法不仅限于这一原则;另外还可以通过结合运动疗法、绷带加压疗法、徒手淋巴引流手法一系列综合消肿方法,以达到治疗肢体肿胀的目的。
扫 码
关 注
作者:吴平 编辑:杜雷飞 审核: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