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虽然精锐净丧,但为何直至明朝覆灭都无法恢复过来?

随着19年《大明风华》火爆银屏,大明土木堡之变也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熟知。公元1449年,大明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年仅22岁的小皇帝在初步掌握国家大权后就急不可耐的率领着全国的精锐力量,想要效仿他的祖辈们凭借着强大的功绩来证明自己,向整个统治阶级和全国臣民宣布,他,朱祁镇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这个从小就登基称帝,张在深宫中,活在妇人堆里的小皇帝显然有点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严重低估了敌人,再加上明朝盛产的奸佞太监辅佐,20多万明朝最精锐的中央军被区区3万多的瓦剌骑兵打的丢盔弃甲,随军出行的名臣武将死伤殆尽,就连小皇帝本人都被抓住做了俘虏。

要不是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横空出世,率领残军力挽狂澜,恐怕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北宋被迫南迁的局面将会再次出现。

土木堡之变让整个明朝从军事进攻转为军事防御,直至明朝覆灭前都无法扭转这种颓势。

但看到此处的各位看官大爷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大明从1368年立国开始至1449年土木堡战败已经过去了68年,从朱元璋远征漠,蓝玉彻底打垮北元于捕鱼儿海到朱棣1424年亲自率军北伐,蒙古诸部已经被打的抬不起头,就算明朝精锐中央军全军覆灭,可凭借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仁宣之治积累的成果难道不能短时间内恢复过来吗?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明朝土木堡之变的伤痕还真的就无法彻底恢复!

其一,土木堡之变损失的不仅仅的精锐的士兵,更多而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和几乎整个武将系统。

俗话说千军易得,良将难求。明英宗在率军远征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明朝集中在北京的精锐军队,他还带走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护卫将军樊忠,大将薛绶、吴克忠,兵部车驾司郎中齐汪,郎中冯学明,员外郎王健,员外郎程思温,员外郎程式,员外郎逯端,兵部职方司主事俞鉴等中央高级军官和预备军官,武将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

武将不同于文臣,除了在乱世崛起的天才将领外,更多的则是依靠世代言传身教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者在战场上由老一辈的将领手把手的教授,通过讲述战争的细节、分析当前局势来进行进一步引导。尤其是身份高的武将本身就是一堵能够为其他后辈挡风遮雨的墙,让更多的年轻武将在朝堂之上能够存活下来。然而一场大败,朱棣时期硕果仅存的而且依然在朝堂上说话有分量的张辅和朱勇战死,武将的中坚力量陈赢、井源、陈怀、李珍等尽皆战死,就连后辈中能够提拔重用的好苗子齐汪、冯学明、俞鉴等都无一存活。正因为如此,在随后大明朝廷的改制中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武将集团也从此一蹶不振。

其二、文官集团的彻底掌权。虽说文官集团也和武将集团一样在土木堡之变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内阁几乎被一扫而空,就连钦天监这样的机构都没能幸免,但不幸中的大幸是于谦还在北京,这个在随后主导了北京守卫战的头号功臣就是文官。由于英宗将大部分武将全部带走,等到瓦剌打到北京时几乎整座城池已无将可守,在危急时刻,于谦对留守北京的三大营进行了改变,将原本的三大营改为十团营,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统领全国的军队。

随后的过程电视剧《大明风华》演的更加详细,虽然有些出入但大体还是比较真实的。接着就是英宗还朝,二帝并列,朱祁镇绝地反击,于谦被杀。

在感慨于谦一代名臣却冤死的同时,文官集团们并没有对已经到手的权利放弃的习惯,北京十团营从此由文官集团接手,更为可怕的是大明朝的军事枢纽也有原来的五军都督府转到了兵部,文官强压武将的局面正式形成。文官集团也成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利益最大获得者。要不是土木堡之变内阁同样被一扫而空,就凭文官集团在其后的所作所为,说是他们主导的土木堡之变都有人信。

其三,大明内部的腐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优越的生活最容易滋生腐败,艰苦的环境让边关的将士们对朝廷的不满更加剧烈。只守不攻,赏罚不明,边关将领对军饷层层克扣,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军户制已经名存实亡。贪官贪墨,横征暴敛,仁宣之治留下来的班底也损失殆尽。在这种情形下想要短时间恢复几十万的精锐部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时间一长则又要面对更多更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就犹如大明朝的暗疮一样根深蒂固。终有一天会成为压垮这头骆驼的一根稻草之一。

(0)

相关推荐

  • 土木之变

    背景 蒙古叛犯 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蒙古分裂,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明朝趁机统一了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 ...

  • 明朝前期的京城保卫战,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

    明朝相当精彩的一场战役,北京保卫战,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英雄! 一.土木之变 这次土木堡之失败,是明朝对外战争中少见的彻底失败,尤其当时所处的时代不是明末,而是仁宣之治后.所谓大难兴邦,正是土木之变,从 ...

  • 你不知道的,明代著名的府部争兵权

    明代,可能是距今不太远,历史资料比较齐全,所以许多大家对明代历史研究比较深.上至庙堂之争,下至民间生活,都研究得比较透彻,有研究嘉靖帝的,有研究万历帝的,还有研究明代户籍制度,有研究张居正或者王阳明乃 ...

  • 明亡帝责——宪宗伟业:赫赫武功(上)

    评价两极的成化 码字的继续品明史料,说明朝皇帝们的坏话. 前明后黯的明朝皇帝不少,第一个应该算明宣宗,只是他老人家福薄命短没机会充分表现黯的一面就殡天了. 而明宪宗是明朝两祖之后在位第三长的皇帝,从他 ...

  •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剌四路进兵入侵大明,明朝皇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损失五十万大军,英宗被瓦剌俘获,史称"土木堡之变". 仔细推敲当时历史大背景,推敲蒙古诸部包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八)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

    (六十八)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大背景,就是草原世界实现了基本统一. 明太祖时代,蒙古人退回了草原世界. 退回草原世界的蒙古人,渐渐分裂为众多势力集团,而且一直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关于土木堡之战的历史资料,其实都是一些文学化的,甚至是政治宣传的内容,所以史书那么一写,我们那么一看,就可以了. 在传统史书中,宦官集团就是一个脑残的.邪恶的集团:所 ...

  • 土木堡之变之后的大明朝

    说起明朝,大部分的人第一印象就是朱元璋,然后就是朱棣,随着大明风华的播出,大家也都了解到了大明战神朱祁镇,然后肯定了解的就是爷俩待机王,道士嘉靖和爱财的万历皇帝.再往后就是木匠皇帝和吊死煤山的朱由检.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六)土木堡之变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皇帝

    (六十六)土木堡之变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皇帝 公元1449年7月,蒙古人大举入寇. 听到这个消息,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小皇帝御驾亲征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谁来充当小皇帝的主要助 ...

  •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今天咱们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狂妄开启战端,导致一场大 ...

  • 土木堡之变 埋葬大明的第一捧土

    在元代,根据四等人制度,汉族人的地位是非常低,建立了王朝的蒙古人自然是位列第一等级了,其余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但很多时候由于形象问题,汉人和南人基本上都 ...

  •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武士图 有明一代,北部边防甚重.元亡而未亡,元顺帝带领几乎完整无缺的中央中枢逃亡漠北.从洪武朝到永乐朝,明朝最雄才大略的两位帝王强势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北元朝廷崩溃,蒙古势力又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 ...

  • 土木堡之变:一场志在必得的胜仗,却被一个太监彻底葬送!

    正统十四年,北方蒙古草原的瓦剌,兵分四路进犯大明,中路大军直指大同.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心急如焚.这时大太监王振给皇上出了个馊主意,说瓦剌乃北方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实不足惧,大王何不率大军御驾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