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是东坡

我之于苏东坡,可谓始于才华,陷于性情,忠于人品。他是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泛舟人、唱着"大江东去"的游客,有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哲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泊、"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洒脱……虽说东坡之名家喻户晓,可我仍想做一个歌颂者,好让人更了解他、敬仰他。

1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论才华

苏东坡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在诸多领域皆有极高建树。论诗歌,其和黄山谷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论作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乃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论散文,同欧阳修并称"欧苏",所谓"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论书法,"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他名列榜首;除此之外,他还是"湖州竹派"、蜀学一派的代表人物……

以词为例,东坡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视其为言志载道的工具,又创造性地以作诗之法作词,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与品格。就连婉约词,如《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作,"笑时犹带岭梅香"的寓娘竟能道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真谛,真可谓超尘脱俗,哪有半点脂香腻粉的气息!李清照曾批评苏词"不合音律",但东坡本"非心醉于音律者",不过"指出向上一路"而望"弄笔者始知自振"罢了。

2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论性情

东坡是个性情中人,这首先表现在他与子由"千古之下只此一对"的兄弟情谊。乌台诗案后,东坡被捕入狱;当其误以为自己死期将至,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千古名句,也道尽内心的牵挂、遗憾与不舍。出狱后,他全然没有要搁笔的意思,反而津津乐道"试拈诗笔已如神"——这股随性与潇洒,着实令人敬佩。

才华横溢之人偏偏命途多舛。因政见上的分歧,东坡一生多次被贬,且贬谪之地愈发偏僻。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不堪,他都能做到诗意地栖居:自制东坡肉,翻烤羊脊骨,美滋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挥一挥衣袖唱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真性情使他一生挚友无数,更有朝云这般知己常伴左右。因而,无论身处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他都不曾形单影只,不曾孤单寂寞。

3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论功绩

东坡在暮年自嘲"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自然太过谦逊。且不说其在地方上灭蝗、抗洪、救孤的业绩,单论治理西湖这一件,他便足以流芳百世。在杭州,他带领人民疏通湖中淤泥、种菱角、建苏堤,造就了"三潭映月"的美景……这位创意家用实干将心目中西子般的西边小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胜西湖。

可以说,苏东坡是实实在在的心系苍生之人。他之所以常与当权者提出异议,并非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是站在民生的角度,希望朝廷实行真正有益于百姓的政策。尽管有"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也能时刻为百姓着想;也正是由于这"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受到了"父老相携迎此翁"的拥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如此人物,自然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4、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论影响

苏东坡是属于世界的,全世界都有他的追随者。在日本,东京的汤岛圣堂设有苏东坡文学讲堂,菊池惺堂在大火中抢救出《寒食帖》,书法家杭迫柏树"想要临摹他的所有作品"。在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荣誉馆长武丽生曾以高价买下《后赤壁赋》画作,旧金山Volti合唱团演唱中文版《水调歌头》,洛杉矶餐厅出售原汁原味的东坡肉和火烤羊脊骨。前年中秋晚会,央视还请到了匈牙利Attraction魅影舞团为国人演绎了一曲《但愿人长久》,真可谓美轮美奂。

其影响不仅在国际,更在生活点滴。读《人间词话》,看到静安先生评论其词"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古代文论课上,总能听到关于东坡的文学批评;就连美学老师也爱引东坡其人其事其作。我一面乐此不疲地背诵着东坡的诗词文赋,一面追着《百家讲坛》栏目关于苏东坡的解说,又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千古风流,只此一家;这一切的热爱与追随,都源于东坡自身的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