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6348)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 人类干扰是主因
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人类干扰是主因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绿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全球性濒危”等级。科技日报记者4月18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鸟类学科组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发现种群基因组、气候和人为证据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因素。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绿孔雀体态优美、羽色华丽,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角,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至爪哇的广大区域,后来经历了剧烈的种群收缩,目前仅片段化分布于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局部区域。虽然史书有关于人类猎捕绿孔雀的零星记载,但目前尚不清楚绿孔雀种群衰退过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相对作用。“当前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的速度减少,严重威胁着人类福祉。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生物保护,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解析物种濒危机制,可望为有效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负责人杨晓君研究员说,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们与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组装了首个绿孔雀基因组,并开展了种群基因组重测序。他们还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揭示自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的过程。深入的统计分析显示,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对绿孔雀分布变迁没有显著影响,但人类活动强度则与其有效种群数量、当前存活状态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些发现表明,自史前以来的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同时揭示,绿孔雀的现存种群存在严重近交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以维持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进化潜力。此次绿孔雀研究案例,综合了种群基因组学、历史标本信息、生态位模型和历史人类活动数据等多种信息,来探讨物种致危因素的分析框架,这个方法有望为保护生物学提供新思路。(《科技日报》2021年4月22日第 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