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安徽颍上文庙:地处学后,入口无牌
2021年2月26日,我从山东开车来到颍上县,按照事先查得的地址,颍上文庙位于博城镇回民小学内。跟着导航来到该校门前,走到门口向内探望,该校的格局乃中间是大操场,三面建教学楼与办公楼,校内建筑一览无余,完全看不到古建的痕迹。我担心文庙已被拆掉,然即使如此,还是想看看遗址。
在小学门口没有遇到家长
走到校门前向保安说明来意,他却告诉我说学校内没有文庙,看来网上资料要么过时了要么就是说得不准确。今日一整天都在下小雨,路上行人稀少,但以我的经验,因为下雨,家长们更会来接着孩子,于是我我打着伞站在校门口耐心等候,以便找人了解情况。遗憾的是,站了十几分钟,竟然没有一位家长前来,在路边拦下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他告诉我说本校接送孩子不在这个大门,在相反的方向。我决定到另一个大门去碰碰运气。
路旁的小河
沿着学校的侧墙前行,这里有一条小河,河水虽然有些混浊,但有水则灵,该校临河而建,对于少年而言,这是件幸运事。沿着校园的围墙一路向前走,在路边看到了黉学巷的牌子,见此立刻让我兴奋了起来,县学在此,文庙也会在此。
找到了黉学巷
在中段打问,仍无人知晓
黉学巷很窄,显然不是当年的格局,文庙是否还存在,我没把握。走到此巷的中段时,看到几位穿着睡衣的妇女在巷中溜达,不知这是什么风俗,但至少说明其家就在附近。我向她们请问这里有没有文庙,几人均称不知,无奈只好继续前行。走到学校的后门,其侧墙上写着“颍上县慎城镇回民小学”,这里虽然也关闭着大门,但在门口却有几位穿睡衣的妇女在等孩子,说明这里确实是出口。
学校后门
走入此院落
我隔着铁栅栏门问里面的保安:学校里有没有文庙。对方称没有,于是问周围几位等孩子的家长,他们也摇头不知。我看到校门正对面有一院落,院门不大,也无门牌,但里面似乎有些老房子,于是走入院中。
私搭的小房屋
进门十余米后,左手边有个小通道,里面是一座塌了顶的老房屋,此房前有几间加盖的小房子,这些房子的侧墙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甚至过道前的树身上也有着拆字,看来这里要予以整顿。
入口
正在拍照间,一个小房子内走出一男子,他转身走入后面的破败房屋,我尾随着他进去。我本想向他请教后面那个老房子跟文庙有没有关系,没成想他正在里面的一个废铁桶内撒尿,他看到我这位不速之客后冷冷地瞥了我一眼。我连声道歉,称自己只是想了解这个旧房从前是什么用途。他冷冷地说了一句:“文庙大成殿。”
已冒顶
木构件
闻听此言大喜,立即走出去回避,等他解决完后走出,我再次步入大成殿内。仔细端详,大成殿的屋顶已经全部坍塌,但木柱和横梁基本完好,但如果不尽快修复,这些木材在风雨的侵蚀下,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腐朽坍塌了。想到门口的那些拆字,估计是有关部门要修复此文庙,只是节奏有些慢。
长出了粗壮的树
简易厕所
也许是雨水充沛的原因,大成殿内长起了几棵树,树的粗壮程度早已超过了大腿粗细,这说明大成殿已经坍塌多年了。地面上有些腐朽的木梁,还有一些废弃之物,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房间,从传出的气味可猜测这里是大便处,外面的桶则是小便处。大便处用一些废弃的建筑材板搭成仅一平米大小的小棚子,其棚板上贴着一张告示,因为风吹日晒,字迹已模糊不清,似乎是“谁倒垃圾谁不要脸”,而地面上果然有倾倒的垃圾。
倒伏在地面
新式窗棂
因为地面上杂物太多,我小心地寻找着可落脚之处,尽量地拍清楚一些细节,但依然是走得磕磕绊绊。我看到文庙的窗棂已经改成了几十年前的制式,看来大成殿曾为他用。
斗拱
回来后搜索相关资料,查到颍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所编新方志《颍上县志》,其中提到了该文庙后来的情况:“东为黉学巷,巷首魁星阁高耸,巍峨壮观。每年三月春游,人们登阁远眺,心旷神怡。1954年大水后,魁星阁被拆除,文庙内各种祠宇被改建为职工宿舍,环境风物面貌全非,惟大成殿、明伦堂、五楹殿尚存,装饰全毁。1983年元月13日,县批准大成殿、明伦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角未坍塌
看来黉学巷巷口原本有魁星阁,后来被拆除了,文庙也曾经做过职工宿舍,所以才有了这种新式窗棂。
关于文庙后来的情况,我未查得相关记载。就目前情况看,大成殿虽然已冒顶,但很多木雕保存得颇为完好,至今依然能看到精美的花饰,并且有些斗拱也完好如初,想来修复的时候均能旧料新用。真希望尽快恢复大成殿的使用功能,在这里建厕所虽然方便了住户,但却是对圣贤的亵渎。
戟门的位置
走出大成殿,沿着中轴线边走边探看,按照正常制式,大成殿前应当有大成门或戟门,之前还应当有泮池。清王敛福纂辑的《颍州府志》中在谈到颍上县学时说:“颍上县学在县治东。先师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规制皆同。学门在棂星门东,正殿东为崇圣祠,后为明伦堂。堂之左为进德斋,右为修业斋,后为尊经阁,前为敬一亭。戟门之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学前为云路。其魁星阁、文会亭在殿右,观德亭在学西,号房在大成门东,今俱废。教谕署在明伦堂后。训导署在教谕署东,一在教谕署西,东署圮,训导靳尚林迁修业斋。后署后有蛟龙池、游鲲池。”
移开门板入院
此处所谈的“规制皆同”,乃是指该书在前面讲到的颍州府学。从其简述看,颍上文庙规制十分完备,而今原大成门的位置却长起了几棵树。继续向前走,看到的是一个垃圾堆,垃圾堆的前方有一院落,院门只是拿废弃的旧门板遮挡着。我看四周无人,移开门板走入其中,因为担心被人轰出,我放下相机转身又把门板挡在入口处。
变成了菜地
里面幸好不是厕所,但却是倒塌的房屋,此处倒塌的情况比大成殿还要严重:仅余三面墙,且房屋地面被开垦成了菜地。几面墙的门和窗户均用砖砌了起来,将其改为了围墙。在另一侧墙上看到用菱形砖砌成的影壁,以此推论,这里应当是大成门。我小心地在里面探看,又看到一些朽木倒在地上,其中有几块雕板颇为精美,可惜在风雨的侵蚀下一触即烂,令人痛心。
垃圾堆
按照《颍州府志》所载,颍上文庙创建于元代:“学始建于寿春门外。元元统二年,县令刘居敬创造,后毁于兵。明洪武四年,县令车诚迁今地。十八年,县丞孔克耕重修。成化十年,御史郑节拓其地,御史刘忠益增廓之。嗣后,知县李时仪、曹琦、魏颂、廖自显相继修葺。隆庆元年,知县郁言概移南十丈。万历间,知县黄兰芳、何豸、张大业加修之。崇祯四年,通学议学前巷狭暗,箭不利。乡绅高天祐以原买居民顾履顺田,贴价易其住房,以辟云路,生员张三才亦拆房一间,南至城脚,四面正方。十四年,祐孙生员高熙生又修墙立坊,以正其界。”
封堵门窗变成了墙
元统二年为公元1334年,故颍上文庙已经有了近七百年的历史,明末时因战争被毁。明洪武四年,新的县令将其迁建于今址,此后又经过历代重修,且面积也在逐渐扩大中。进入清朝后:“国朝顺治十年,县令鲍弘仁重建尊经阁。乾隆十六年,县令许晋以南城河堤口当学宫巽方,旧堤久圮,捐俸倡筑。又购石建门于上,阔九尺,高一丈五尺,名曰龙门。”
雕梁仍在
看来颍上文庙还有一座龙门,就目前的状况,已然看不到龙门所立的位置。我在院内寻找一番,未能找到旧石条和柱础,于是走出院落,于侧墙上看到一块横式刻石,想来与文庙有关,于是扒在石条上仔细辨识,竟然一个字也没看清。
看不清字迹
关于颍上文庙整体的规制,新出版的《颍上县志》有如下详细描绘:
文庙又称黉学,其建筑有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五楹殿、明伦堂等。前后共4个院落,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8米,面积约为158平方米,系宫殿式建筑,殿内重梁四柱,举架高昂,斗拱奇丽,刻工精细。正上方高悬康熙御笔“至圣先师”匾额。飞檐翘角,四角悬挂风铃,清风徐来,音响悦耳。殿顶筒瓦覆盖,且有各种装饰。殿前有一露台,高约1米,南北宽约14米。整个建筑宏伟壮观。
原中轴线
殿东西各有戟门,北直通明伦堂,殿前露台两侧为五楹殿。内藏各种经典著作和各种古代祭器,供人们阅读欣赏。过名宦祠、乡贤祠向南为泮池,池上建有状元桥。桥南有高大的石坊,路旁东西置有下马石,即文武百官在此下马之意。再南为临街棂星大门,门楣书写“腾蛟起风”四字,两边为亚字墙,中置木栅。
隔墙可见大成殿屋顶
飞檐
继续在黉学巷的另一侧寻找,也未找到任何古物,但隔着院墙能够看到大成殿残破的屋顶,还能看到屋内长出的树。我又走回到回民小学门口,在此均可看到大成殿屋顶,可是为什么在这里向多人打问,均不知十米外就是文庙呢?真希望这座文庙能够尽快修复出来,让当地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的文脉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