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范仲淹《岳阳楼记》

【前言】今日是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从今天开始,“行走在乾县”推出“经典诵读”栏目,通过用书写、诵读的形式推广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可能嗓音并不完美,书写并不流畅,但我觉得只要认真努力就好。今天推出的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希望大家喜欢。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乾州蕞娃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种济世情怀也是本文能够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附: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苏州吴县人。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所做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

2、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3、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