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国演义》学用人
读了《三国》的读者,对曹孙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就被划到了反面角色阵营。因为曹操杀过吕伯奢一家之后,且留下一句:“宁可我负人,休叫人负我”之后,彻底给人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加上曹操把汉天子架空,总给人一种欺主的感觉,所以他的丰功伟绩往往被忽略,最后人们给曹操的定义:奸雄。而孙权,本来对手曹孟德的一句赞美:“生子当如孙仲谋”把他抬到了极高的位置,可是到了下半场极为糟糕的表现,反复无常的站队,给人一种感觉孙权就是一颗墙头草。
《三国演义》剧中的曹操反观刘备,三国之间博弈最先出局,却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他的奋斗史让人津津乐道,桃园结义让江湖从此都在高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的三顾茅庐让人陡生敬畏之心。他的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硬生生地把诸葛亮钉在工作岗位上,累到死的那一天 。当然,谈到刘备,读者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刘备多被视作性情宽厚,是值得信赖的长者仁君。可是,咱们真正了解刘备么?刘备真的有那么完美?首先,完美的人在那种混乱的时代是无法生存的,本文不是贬低刘备,而是细细分析刘备的用人之道如何影响他的事业,刘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真的不是一个好的老板。刘备对创业时期的兄弟如何?01诸葛亮还记得刘备刚从茅屋里出来,对两位兄弟说:“我得孔明,就如同鱼儿得了水”,把关张这哥俩绝对嫉妒得两眼珠都快掉出来了。事实上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在赤壁之战期间,刘备也没有其他人可以使用,诸葛亮被委以重任,也是情理之中,事事都有发言权,但是到了益州之后,一段时间诸葛亮几乎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赤壁之战后的诸葛亮似乎变得沉默,紧随刘备出谋划策的主要是庞统、法正,而留给他的主业是掌管后勤。《三国志》将诸葛亮比作萧何,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如此而言,刘备让他在后方“足食足兵”,似乎用其所长。诸葛亮当时的作用,确实像萧何之于刘邦。但从刘备的封赏看,他也被排在第一等次。但细究起来,诸葛亮并未得到特别的厚待,益州平定后,他与法正、关羽、张飞的赏赐并无差别。
《三国演义》剧中的诸葛亮有人总把诸葛亮对刘备的作用,如同当年萧何对在刘帮阵营里起的作用。但是,刘备对诸葛亮不及刘邦对萧何那般推崇。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封,让“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的萧何居首席,并恩准他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时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反观刘备,虽然起初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甚至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随着难熬日子的过去,两人却有疏远的迹象。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到过江游说孙权,所建功勋绝不止于留守后方,故对政权开创的相对作用明显大于萧何,但刘备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让法正与诸葛亮并驾齐驱,或许是基于均衡观的一种精心安排。对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心知肚明,因而既用之、又防之,让他以丞相职务入尚书事,却不予“开府治事”。没有办事机构和属官,相权自然有限,也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留了一手。
《三国演义》剧中刘备与诸葛亮夷陵之战让刘备一败涂地,当他逃往白帝城时,留下的蜀汉变成一具失去了元气的躯壳。刘备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必须为阿斗选好辅佐大臣。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诸葛亮。因为自建安十二年以来,诸葛亮始终毫无怨言地工作,他本来就是一位治国安邦的能臣,将之比作管仲绝不过分。在弥留之际,刘备当然知道凭刘禅无论从能力、阅历还是天资,与诸葛亮想比差得甚远,如果诸葛亮想篡位,可真是易如反掌。因此在他临终之际表示,如果刘禅治国无德无才,诸葛亮就可以自行取而代之。这番话其实是以退为进的高招。当年孙策在临死时也曾对张昭说过同样的话:“如果孙权不给力,你就取代他的位置吧。”。
《三国演义》白帝托孤剧情因为,这种只是空头支票。如果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根本不需要刘备的遗嘱,只要像曹丕那样体面地弄出一套禅让的手法,就可以得逞;但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为人,逼得诸葛亮“非得把心掏出来给人看看”,最后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这招显然得手了!把诸葛亮感动得痛哭流涕。不过,死前的刘备还是留了手,他试图为儿子构建一种新的均衡。除诸葛亮之外,他还另选定了尚书令李严,让其担任中都护,统领朝廷内外军事,留在永安镇守与诸葛亮相互制约。也为日后诸葛亮北伐失败埋下了定时炸弹。因为李俨一直反对北伐而在粮草上故意没有给诸葛亮筹备齐全,让诸葛亮功亏一篑。02对当初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哥俩呢?关羽是蜀将毫无疑问的老大,刘备照样防其恃强独大,给予的封赏始终与张飞持平,甚至与马超、黄忠同列。关羽固然傲慢,但综合考虑历史功绩,让他与资历远远浅于自己的黄忠平起平坐,心中不爽也属正常。
《三国演义》剧中的关羽诸葛亮感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担忧关羽“不悦”,认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这是借事说理的旁敲侧击,但刘备早有定见,他需要在各个层面引入制衡的力量,无论对诸葛亮还是关羽都不例外。当初要选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大家都认为此人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然而,刘备的决定让人大跌眼镜,他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这一幕却通常被视作刘备善用人才的实例。但不可忽略的是,张飞镇守汉中的呼声不是一般的高,并且张飞自己也颇有意愿,加上先前力挫张郃的汗马功劳,作此布局本来顺理成章,可刘备却另起炉灶起用魏延。益州平定后,无论是追随了几十年的张飞、赵云,还是有韩信、英布之勇的马超,都未得大用,其中自有深意不言而喻。让人很不可思议的是法正去世时,刘备哭了好几天,随即加谥号为翼侯。
《三国演义》剧中张飞与诸葛亮而关羽同年被杀,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次年张飞遇害,刘备只留下了一句“噫!飞死矣”,啥也没有了。03赵云和马超呢?赵云追随刘备非常之早,刘备最初依附公孙瓒,赵云那时就与他深交,誓言终不背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在刘备卑微之时即锁定主人,而不离不弃,赵云无疑慧眼独具。赵云在战场上的智谋也可圈可点,尤其一曲“空营计”令人叹为观止。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赵云在一次战斗中突围回营,曹军追赶而至。他下令大开营门,并偃旗息鼓,敌方怀疑有伏兵,便向后撤退。刹那间,蜀营鼓声震天、弩弓齐发,曹军万分惊恐,竟自相踩踏,坠入汉水淹死者甚多。凭着赵云的胆识,一个小小的蜀营,竟让杀气腾腾的曹军人仰马翻,难怪世人都赞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无论从战斗力。统筹指挥,还是单枪搏杀,他均有经典事例,堪称智勇兼备。忠诚度则更加不用提了。而且对联吴抗曹的政策理解得更为深刻,且深明大义、不贪小利,这对守卫荆州尤其重要,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腹背受敌,促进抗曹统一战线的深化。益州得手之后,赵云的地位要远低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员大将,真实的情形是四虎上将,而并不是五虎上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样的道理,因为赵云的能力实在是过于出色,刘备还是始终提防着赵云,害怕他成为封疆大吏做大后不好控制。马超马孟起呢?
《三国演义》剧中的马超当年马超在汉中也是杀得曹操落花流水,神勇无比。归降了刘备后攻取成都,立下不朽之功,刘备在封侯时把马超也列为了上将之一。封马超为骠骑将军,斄乡侯。从此,归蜀以后马超则再无高光表现。后半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完了。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没多久,马超也就离开了人间,郁郁而终,假如能活到刘禅执政时,或许能受到重用,但也只能像赵云那样发须皆白了。很显然,马超势力真是太大了,在凉州的影响无人可比,加上马超反过曹操、张鲁。有过这些不良记录,所以刘备对马超也是提防着。关羽、张飞等人的谥号都是死后差不多四十年才由刘禅所封。赵云也去世后,被刘禅追谥为候。
《三国》剧中刘禅刘备厚此薄彼,应该不是疏忽,也非史家说所的遗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或许才是刘备的真实想法。也许有人会反驳,刘备对庞统、法正就非常不错,双方关系的不错应归结于双方还在蜜月期。如果庞统、法正活得久一点,一旦有新的政治力量涌出时,他俩的结局其实也是一样的,谁比谁也好不到哪去。刘备用人之道如何炼成的?其实一个工作习惯与他的工作经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回顾刘备创业的历程就可以理解了。早年期间,刘备投奔过孙权、曹操、吕布、袁绍、陶谦和公孙瓒。投公孙瓒把东家手下大将赵云拐跑了,离开公孙瓒之后又投奔了徐州牧陶谦。没多久陶谦挂了,刘备则继承了陶谦的地盘,却被吕布打得无路可走,只好投靠到曹操手下,从朝廷领了一支军队之后,与曹操反目,寄身于袁绍篱下。眼看袁绍官渡一战就要败给曹操,刘备又弃袁绍而投奔荆州刘表。结果刘表也死,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告急,刘备这次投靠了孙权,通过赤壁一战,获取了荆州,最后骗取了益州,开始了开挂的人生。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过来的,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非常不合格的,从来没有想过在别人账下干一辈子。所以说曹操的眼光毒辣,青梅煮酒会上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把刘备的野心看穿了,只是当时曹操实在想不出刘备这条咸鱼用什么方式翻身而已,否则,怎么可能会留着刘备。
《三国演义》剧中刘备与夫人刘备有意无意、客观主观地背叛了这么多人,每投新主,虽得优待却另怀机心,对袁绍等接纳方就算不上忠义、可靠之人。故连吕布麾下诸将都称他“反复难养,宜早图之”。不是说刘备人品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刘备从小就有鸿鹄之志,这种结果也是情理之中而且真正同乡部下也只有张飞和简雍两人。刘备的组织既是没有血缘关系,自然会形成一个定向思维,他会不会也背叛我呢?可谓的以己之心度人,认为有能力的人是不是也像自己那样不甘屈人之下,我得防着他,怎么防呢,采用帝王惯用的平衡之术,这种平衡之术就是拉一个,打击一个的方式,用一方势力制约另一方势力,这种方式如果用太平年间,没有多大的问题。但用在乱世,刘备就失算了。没有在正确的岗位使用正确的人,导致最后蜀汉最先出局,也就是情理之中。以史为镜,以古鉴今,值得我们思考刘备亏待了有能力的老员工且不说对错,没有将手下人尽其才的使用,确实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好在这些员工从品格上来说,都是杠杠的,不至于计较太多,个个都能忠心耿耿的就事,局面上不至于大乱。很多现代企业的老板也是如此,在创业期间与自己艰苦过的老员工,待遇一直不加,工资不调,宁可多花几千块钱从外面新招一个员工,也不愿意给老员工多加一点工资,这样的企业里想要求每个员工都像诸葛亮、赵云那样忠心, 不太现实。一不小心,这些人员就会流失,就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很多时候,咱们读历史从来没有多角度解读历史上的人和事。所以,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机关单位,很多历史相同的故事却一直在重演。讲了这么多道理,总结起来其实也简单,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看老板会不会分钱,会不会人尽其才。仅从这一点而言,曹操要比刘备强多了。相对而言,刘备这样的格局,也注定他无法成就匡扶汉室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