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兵战术和装备改革角度分析,汉王朝为何能取得汉匈战争的胜利
中国古代战争史 · 西汉篇(10)
前129年那一场战争,四万大军出征,损失一万七千将士,仅斩敌首七百,从结果上看无疑是失败的,但这次实践却促成了汉代军事战略战术的进一步深刻改革,是以骑制骑战略大规模实践的开始,通过对这次失败的总结,汉武帝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门,并由此开启了古代战争骑兵战术的变革。
战争形态的转变
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出现在战场之上,最早可以追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但在那个时期,骑兵多作为袭扰、侦查的技术性兵种使用,其在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在步兵和车兵之下。
车兵
汉朝建立后,政权之间的战争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从“同态战争”转向“异态战争”。同态战争,即同种文明之间的战争,例如秦灭六国、楚汉战争,交战双方的兵种、战术和军事技术基本相同;而汉匈战争这类,交战双方来来自不同文明,兵种、战术天壤之别的战争就是异态战争。
匈奴以骑兵为主要兵种,以袭扰为主要战术,不适合阵地战、攻城战,因此年年劫掠汉朝边境而不攻城略地。
汉朝以步兵为主,军事技术先进,适合打阵地战、攻城战,而机动性不足,不适合野战奔袭,因此同匈奴作战,取得优势而无法追击全歼敌军,陷于劣势只能固守待援而不能脱困,或干脆就找不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
汉文帝时期,晁错在《言兵事疏》系统总结了汉朝和匈奴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汉朝的军马不如匈奴的强壮,骑兵的骑射本领不如匈奴精湛,士卒抵抗极端环境的能力不如匈奴;汉军擅长正面交锋,如果在平原上以轻车突骑冲击,匈奴很容易自乱阵脚;汉军的劲弩射程比匈奴的短弓要远,匈奴只能被动挨打;匈奴骑兵的防具落后,皮甲木盾挡不了汉军的箭矢;至于下马格斗,贴身近战,汉军的甲胄、长短兵器占有优势,失了马匹的匈奴只有逃跑的份。
这就造成了白登之围中,以步兵为主的汉军无法突围,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在正面战场又打不过汉军的尴尬局面。因此在白登之围后,大力发展骑兵成了西汉历代统治者军事建设的重中之重。
马政建设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马匹的数量已经皇帝凑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大臣们只能坐牛车的可怜地步。因此,汉王朝将养马是为国防根基,历经高帝、文帝、景帝三朝,建立起一套规模庞大的养马体系,《汉仪注》就记载到:“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除了官办养马场,景帝还曾颁布“复马令”,一人养马可免去三人的徭役,以此鼓励民间养马,时有“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除了从民间征马,汉武帝还积极从西域引进良马,例如太初元年,汉武帝为获得大宛的汗血宝马,不惜发动战争,两征大宛。
骑兵骑士制度
西汉的骑兵大体可以分为中央骑兵和地方骑兵两大类。
西汉的中央军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宫廷禁卫军;二是以南军为主的长安近卫军;三是以北军为主的京畿卫戍部队。作为西汉帝国的核心军事力量,中央三军的骑兵是帝国的精锐,例如楚汉战争中,分尸项羽的五人,全部来自负责刘邦近卫工作的郎中骑将,又如飞将军李广,青年时期就担任过骑都尉,后跟随中央军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汉骑兵俑
汉武帝时期,又在南军中增设期门、羽林两军,在北军中增设八校尉。尤以期门、羽林两军最为精锐,其士卒基本都从陇西、北地、上郡等胡汉杂居、民风彪悍的西北边郡选拔,尤其是后成立的羽林军,还有从殉国将士的子孙中选拔骑士的传统,保证御林军骑士的忠诚和专业,卫青、公孙敖等就曾在羽林军中任职,后出征立功,获封侯爵。
西汉的地方军中又分为郡兵和边兵和属国兵。郡兵为一郡的地方武装力量;边兵为边境的卫戍部队;属国兵为匈奴、羌人等降汉的游牧民族军队。
陕西杨家湾汉墓汉骑兵俑阵
在汉匈战争时期,雁门、代郡、上郡地这些处在北方边境的郡,仅骑兵的数量就超过万人,《汉旧仪》有载:“元朔三年,以上郡、西河为万骑太守”,《汉官仪》载:“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逐虏。”为汉军主力同匈奴决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例如上谷太守郝贤,四次出兵协助卫青北击匈奴,斩首匈奴两千,获封众利侯。
骑兵制式军备
西汉的骑兵武器主要有弓、矟、戟、刀四大类。
弓箭是骑兵首选的远射武器,和秦时期的相比,西汉的弓箭技术更加先进,主要表现在箭头材质由青铜为主向钢铁为主转变,箭头形制从四棱镞向三棱镞转变。可即便西汉的弓箭技术更先进,单论骑射水平,西汉骑兵还是比不上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人,因此西汉骑兵往往采用正面冲击,侧面包抄的战术,尽量避免和匈奴骑兵对射,这点我们放在后面说骑兵战术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匈奴骑兵
矟和戟是西汉骑兵最主要的长杆武器。
矟也就是马上使用长矛,根据西汉中山靖王墓的考古发掘,西汉骑兵的矟达到2.9米的长度。受冶铁水平的限制,匈奴骑兵多使用的一种名为鋋的短矛,长度在1.2米-2米之间。因此在正面冲击的过程中,使用长矟的西汉骑兵相较于使用短鋋的匈奴骑兵有很大的优势。
戟也是西汉骑兵常用的武器,其外形类似于“卜”字,根据淄博齐王墓考古发掘,西汉骑兵戟长度也达到了2.9米。相较于矟,戟可刺可啄可勾,使用难度也更大,因而使用者多为精锐骑兵和将领。
汉,执戟铜骑士
环首刀的出现并应用于骑兵作战是古代武器装备的重大突破。战国至秦朝这段时间,铁器虽以出现,但仍是青铜兵器主导的时代,受青铜本身性能的限制,注定了近身武器只能以击、刺为主,因此这一时期的骑兵主要装备的近身武器仍是以青铜剑为主。进入汉朝后,蓬勃兴起的冶铁业极大的推动了汉代武器装备的发展,环首刀就是其中的代表。
汉画像石,手持环首刀武士
相较于两面开刃的汉剑,单面开刃、刀背厚实的环首刀更适合马上劈砍,再配合上矟和戟这样的长杆兵器,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冲击力,进而在对战匈奴的正面战场上,基本上一个冲锋就能将匈奴击溃。
负弓、持戟、挎刀的西汉骑兵形象
骑兵的战术改革
前面说过,中原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也就是说中原王朝的骑兵战术是从匈奴人那里学来的,因此从战国至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骑兵的作战方式都是侦查、警戒、偷袭和配合步兵作战,很少有将领将骑兵用于近战冲击。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要的不是防守,而是主动出击,而要想在草原上击败匈奴人,就必须依靠骑兵,可在汉武帝之前,就没有哪个将军指挥过骑兵对骑兵的大规模作战,这个仗要怎么打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敌人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也就是和匈奴骑兵一样,拉开架势互相对射。
那么问题就来了,匈奴人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射箭打猎更是吃饭的本事,不论是驭马技术和骑射水平,汉朝骑兵再怎么练都比不上匈奴骑兵。在传统骑兵战术层面,尽管汉朝骑兵的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可就是打不过匈奴骑兵。
交过几次手后,卫青第一个回过味来,仗不能这么打的。卫青深刻分析双方骑兵的优劣势后,决定套用步兵短兵相接正面冲锋的战术,将骑兵组成方阵,手持长矛对匈奴展开集团式的冲击。
山东孙家村汉代画像石,汉骑兵俑长戟刺杀敌人
只要能贴身,汉朝骑兵就能充分发挥武器和甲胄上的优势,而且匈奴人一向是利则进,不利则退,战斗意志薄弱,只要能在第一次冲击中把匈奴人打懵,匈奴就会溃败。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卫青的冲击战术是切实有效的,而随着骑兵战术的改革,汉匈战争就此进入全面反击阶段,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骑兵开始出现用于冲击的重骑兵和专精骑射的轻骑兵之分,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古代骑兵战术和骑兵装备的发展。
-
作者:大胡
地史馆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