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把40吨铁索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就建成

引言:“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在很多人心中,埃及金字塔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毕竟,用来修建经济台的那些巨石体积大到超出常人的想象,在科技较为落后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将这些巨石垒成金字塔的呢?真相仍旧是一个谜。在中国,早在300多年前,古人就曾将40吨的铁索建在大渡河之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泸定桥。那么,在没有挖掘机和起重机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完成这一项巨大工程的呢?

很多人认识泸定桥,都是从那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开始的。在语文课本之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一直是很多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的事情,毕竟,从万里长征历史上来看,红军勇夺泸定桥是万里长征胜利的关键一部分。如果去过泸定桥的朋友就会知道,泸定桥上的铁链真的非常的重,它的重量甚至可以达到40吨。那么,人们到底是怎么修建好泸定桥的呢?三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把40吨铁索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就建成。

公元1705年,康熙爷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在想到还没有平定的准格尔之乱的时候,他更是提笔为这座桥梁定名为“泸定桥”。在他的心中,这座桥也饱含着他希望早日平定准格尔之乱的美好期望。在一开始康熙也想建一座木桥,可是木桥非常的轻,大渡河的水流过于团结木桥根本立不住脚,于是有工人便向康熙建议,不妨用石头材料来作为修建这座桥的基础吧,可是石头非常的重,只要一放进土里就会沉下去。这该如何是好呢?眼看着越来越临近竣工日期了,很多工人都聚在一起想办法,这时候有个人突然想到铁,康熙也因为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康熙也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可在这个时候,又有个难题摆在大家的眼前。泸定地区并不产铁,这边是山区,多盛产木材。因此,为了将铁链尽快地运过来的话,康熙也制定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运输流程。首先,铁链需要在隔壁县制造完成,然后由专人护送到泸定地区。铁匠将其逐一打造成铁环,而后再打造成为铁链。在每个环节,康熙也都派了专人去监工,提防有捉奸耍滑之人来破坏这座桥。为此,奉命修建这座桥的每个工人都是如履薄冰,他们拼尽了全力,以出色表现完成了这项工作,这大概也是泸定桥几百年来一直稳固如初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实,在当时,这座桥的修建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在得到铁链之后,人们也需要将其连接起来,以便造一座坚固的桥梁,这个桥是需要立在山和水之间的,可怎么将重重的铁链运送到对岸呢?有工人也突发奇想,他认为不如用普通小船来运送这些铁链,可一开始,小船很难在湍急的水流中心中稳住。很明显,这不是可行之计。

那么,聪明的古人又是怎么克服这个困难的呢?有人想到利用索渡的原理来完成这个事情,人们可以利用绳子的自然惯性,在为其穿上短竹筒之后,通过竹筒的力将铁索运到对岸。工人只需要在对岸拉动绳子,就可以得到铁链。在这种情况下,铁链被一条条地运过去,工人们也都不费吹灰之力地固定好所有铁链。总的来说,看似不起眼的铁链却耗费了古代工匠的诸多心血,甚至牺牲掉一些工人的性命,这种不折不屈的匠人精神也不得不让人折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任何科技成果可言的清朝,仅用1年时间,人们就完成了这一项艰难而又伟大的工程。在泸定桥修建好了之后,两岸的民众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样一来,百姓们别提多开心了直到现在,这些重40吨、长103米和宽3米的铁链还存有13个.在湍急的水流和险峻的自然环境之中,它一直默默守护了两岸居民几百年。

从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来说,它不仅打通了汉族和西藏的交流之路,也让两边的贸易往来更加的密切,越来越多的商人将其作为主要的运输渠道,从而实现自己发家致富的梦想。除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外,翼王也曾领兵在这里强渡过,尽管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可还是为泸定桥的雄伟添上了壮丽的一笔。如今,在科技发展的现在,中国不仅有了世界第一高的大桥,也有了最长的大桥,各种路桥工程更是数不胜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剑桥技术也在世界逐渐处于领跑水平。参考文献:《长征》《太平天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秀儿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