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安城里最流行最时尚的舞蹈是什么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当属“胡腾舞”。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都写过标题为《胡旋女》的诗。

元稹的诗说: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

妖胡奄到长生殿。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

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

承奉君恩在圆变。是非好恶随君口,南北东西逐君眄,

柔软依身著佩带,裴回绕指同环钏。佞臣闻此心计回,

荧惑君心君眼眩。君言似曲屈为钩,君言好直舒为箭。

巧随清影触处行,妙学春莺百般啭。倾天侧地用君力,

抑塞周遮恐君见。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

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

“胡旋”两个字是什么来历?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但诗人很自豪有能力用文字来形容“胡旋”的舞姿。接着用了一连串的自然景象比拟其动作,如飞星、如流电,一直动得很快,而且是快速地旋转。快到怎样的程度呢?观众不只分不清一圈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乃至于连舞者究竟是面对我们还是背对我们都无法分辨了。

白居易的诗说: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这首诗就不只在形容舞姿,还多加了带有讽刺口气的社会评论。胡旋女跳舞时呼应着旋律和节拍,两手举起来像空中飞蓬般转动,一直转、一直转,不会累、不会停。然后语气陡然一变,从叙述变成感嘆评论,说就是在玄宗天宝年间,时代转折的关键处,社会上流行学转圈圈跳舞。这舞怎么会流行的?因为当时的两位大红人都喜欢且擅长跳这种舞,所以产生了感染效果。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帝宠爱的杨贵妃,另一个是皇帝宠信并给予大权的安禄山。

白居易这首诗很有趣。首先是挑战了我们对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外表印象。“侍儿扶起娇无力”(白居易《长恨歌》)的那个杨贵妃不是以丰腴见称吗?而安禄山留下的有名故事,不是说他胖到搔不到自己的肚脐吗?这两个胖子竟然爱跳这种激烈地一直转的舞蹈,而且很会跳!

这样的意外惊讶之感,其实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对胖子的固有偏见,认为他们既然胖就必定不灵活。但在唐代和安禄山有关的史料中,显现他为人称道也颇为自豪的,正是既胖且灵活。甚至可以说,胖且灵活是唐朝人在身体观上追求的理想。安禄山那么胖,但他在唐朝不会受歧视、不会被嘲笑,因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于什么是漂亮的外表和美丽的身体,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判断。

胡旋舞其实没有像元稹诗中写的那样“世莫知”,至少我们可以从名称上知道这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和胡旋舞相近的还有一种“胡腾舞”,那是由不断往上离地跳的动作所构成的舞蹈。不论是“胡旋”或“胡腾”,都是动作激烈、跳下来运动量极大的舞蹈,也都不会是为了表现身体优雅柔软而设计的舞蹈。

在唐朝的文献《乐府杂录》中,胡旋舞和胡腾舞都归类为“健舞”。《乐府杂录.舞工》里明显来自西域、和胡人有关的舞蹈,基本上划归在两类中。一类是动作比较激烈的“健舞”,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等;另一类动作轻柔一点的归在“软舞”中,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虽然舞步我们很难还原了,不过光是从名称就可以察觉这些不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舞蹈。

依照留下来的描述,柘枝舞和屈柘舞有关,前者是由女性舞者来跳,后者则用女童。跳屈柘舞时,两个小女孩戴上帽子,帽子上挂铃铛,先藏在做成莲花形状的布景里,然后莲花一瓣一瓣打开,两个小女孩边跳边跑出来,头上的铃铛随之发出清脆好听的响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