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有那么多‘闺怨’

文:邹毅 聂传安


  今天的文章依然涉及唐诗。

  两个班人读唐诗,就有多种收获。

  而一班邹毅同学的发现让我们眼前一亮!

  “呼,终于结束了!”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唐诗的第四段终于迎来了终章。(背完第四段,意味着背完了所有的七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可是,我在背唐诗时却常常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诗,像“悔教夫婿觅封侯”、“辜负香衾事早朝”、“心怯空房不忍归”……这些诗句,就好像一种奇怪的影子,怎么甩也甩不掉。(都是女子,都是丈夫不在身边)

  开始我以为是偶然,没有在意,可后来,它们出现的频率之多以至于显得不正常了,我不禁对我深爱的唐诗产生了疑问。(能发现问题,不简单)

  我先是对诗人们产生了怀疑:你们为什么写这么多“怨妇”?我又对编者的审美观产生了怀疑:你为什么录了这么独守空房的诗?我更对唐朝的男人产生了怀疑:你们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留下自己的妻子而让她独守空房?!说好的“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呢?(这个“三问”,的确让人一时难以解答)

  这天,闲着没事还是翻看着唐诗。看着卢纶写的《塞下曲》中“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和“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时,心中一动:唐朝好多男人都在边塞啊!再看到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句子,无定河边那些让人倍感恐怖的森森白骨不正是英勇杀敌而牺牲的将士吗?(原来唐朝男人或许在战场上,或许已经战死)

  那些去了战场甚至已经牺牲的好男儿“犹是春闺梦里人”!而那些“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女人们,她们还在等,在等保家卫国、为国牺牲最后成为“河边骨”的丈夫们!(这组对比格外惨烈)

  于是,这些“闺怨”诗突然散发出阵阵夺目的光芒,因为那里面都是牺牲、奉献、舍小家为国家!(这是高度的抽象与概括)

  此时,所有的怀疑,都成了无限的敬意!(照应前文,升华情感)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国家有需要,男儿勇出征。战争的性质我们且放一边,而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之心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沙场征战苦,妻儿相思长。于是,当邹毅同学明白了诸多“闺怨”诗其实都是爱国诗时,情愿由“怀疑”顿时变成“敬意”,于是文章的情感达到顶峰。

  读诗能发现问题,能解决问题,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邹毅,不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