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分经药性赋!(分经用药诀)

1.手太阴肺经用药赋

肺主五脏之华盖。出声音而泽逮皮肤。亦为百衇之朝宗。通呼吸而权归淸肃。虚则梦田野之荒芜。实则梦兵戈之殄戮。有余则喘嗽。泻必清凉。不足则气微。补须酸属。
1.人参甘温微苦。补肺中元气。而虚胀自除。法在塞因塞用。非实热所可沾唇。
2.沙参甘苦微寒。补肺中真阴。而火刑可却。治由专任专成。岂寒客所宜染指。
3.东洋参微温而苦。擅和脾胃之功。
4.西洋参苦寒微甘。降火生津之旨。
5.杏仁辛温苦。宣肺气而行痰。散风寒而解表。利胸膈之郁结。通大肠之气壅。
6.竹叶辛淡甘寒。消痰涎而清热。凉心火而缓脾。除上焦之风邪。清气冲之咳逆。
7.前胡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入脾理胸腹。苦泄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下气甚佳。消痰有效。
8.薄荷辛以通窍散风邪。升以发汗搜肝气。香开胸膈之满。凉清肺金之热。失音可救。痰嗽更宜。
9.燕窝甘平。养肺阴理虚劳之圣药。止咳嗽之无休。
10.蝉蜕甘寒。除风热清声音之良方。疗惊癎而有益。
11.百部甘寒微温。疗小儿之疳积。可望诸虫渐除。利肺金之受刑。能使诸嗽立止。
12.括蒌甘寒苦润。清上焦之火邪。能使痰气下降。涤胸膈之欎热。可望津液上承。
13.香薷辛温。乃夏月清阴暑之灵根。为天解表邪之妙品。
14.麦冬甘苦。退肺内潜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辛金。
15.紫苑辛温而润。得保金之功。能开喉痹而通利。
16.白芨苦濇而辛。得秋金之令。能化瘀血而生新。
17.海粉甘寒。消痰而清热。
18山药味甘。益胃而濇精。
19.桔梗味苦辛平。表散寒邪。开提气血。通鼻而理咽喉。清肺热以治痈痿。
20.百合味甘而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利二便以治浮肿。止涕涙而定痫惊。
21.贝母甘辛微寒。消痰润肺。涤热清心。胸中十结无虞。喘咳红痰有藉。
22.南星味苦而辛。疗癎治惊。攻积坺肿。破血行胎可虑。风湿麻痹须寻。
23.莱菔子气辛性温。除膨胀。消食积。主下气而散寒。生吐风痰而疮疹可发。吵定喘嗽而肿毒能消。
24.桑白皮辛甘而寒。泻肺火。利二便。止痰嗽而解渴。枝通润莭而却风飬筋。叶却风邪而明目止汗。
25.茅根甘寒。淸火兼行水。针能溃哝而邪外托。花能止血而热下潜。
26.蘓叶味辛。却风而散寒。子则开欎而气能平。梗则顺气而胎自适。

27.牛蒡子气辛苦寒。散疮疡之肿毒。而喉痹克除。
28.马兜铃辛苦而寒。淸肺金之火邪。而痰嗽可革。
29.射干苦寒。消心脾老血。疗喉痹咽亁。
30.海石咸寒。化上焦老痰。消瘿瘤结核。
31.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而水彻上源。
32.花粉酸甘微苦。助胃生津。而热从下出。
33.乌梅肉酸温。濇肠敛肺。血痢尤良。
34.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虚人宜禁。
35.枯芩苦寒。泻肺火而清气。治火嗽而降痰。
36.马勃辛平。清肺火而解热。止喉痹而痛定。
37.白前辛甘微寒。能止嗽而快膈。主降气而下痰。
38.五味甘酸咸温。能敛肺而生津。定喘嗽而滋肾。
39.葶苈子苦辛大寒。有喜遂水气之能。泄阳分气闭之病。痰饮可理。散结调经。
40.旋覆花辛苦咸温。有通利血衇之效。治肺经脏腑之病。下气消痰。行水更胜。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
2.手阳明大肠经用药赋
大肠当脐右叠回。称庚金之腑。转输糟粕。为传道之官。实积而肠满不通。泻须远热。阳虚而肠鸣泄痛。补不宜寒。
1.麻仁甘平滑利。润肠中之燥结。疗难便而缓脾。
2.黄芩苦寒入心。泻中焦之火邪。除脾家之湿热。
3.桃仁苦平微甘。破大肠之血滞。而新血亦生。
4.大黄大苦大寒。涤肠胃之塞壅。而瘀热能理。
5.禹余粮甘平性濇。止痢治血崩。
6.白头翁味苦性凉。消疣止热痢。
7.元明粉辛甘咸冷。去胃家之实热。而肠中宿垢堪平。
8.樗白皮苦濇而寒。去肺胃之陈痰。而久痢肠风有益。
9.诃子苦温。开音止渴。并治滑泄之疴。
10.琐阳甘温。益精补阴。正属温润之剂。
11.淫羊霍甘温。入肝与肾。理四肢兮补命门。
12.牵牛子辛热。逐水消痰。利二便兮息风秘。
13.豨莶草苦辛。主大肠风湿之泄泻。
14.炙卷柏辛温。治肠风下血而脱肛。
15.地榆酸苦微寒。主收敛入下焦。除血热肠风血痢。
16.槐角味苦而寒。走大肠淸肝胆。治诸痔湿痒阴疮。
17.梹榔苦辛而温。破胀攻坚。疏后重而行痰宜进。
18.枳实酸寒而苦。行痰破气。利胸膈而水肿堪甞。
3.足阳明胃经用药赋
胃为仓廪之官。平调则五脏安妥。又为水榖之海。寛畅则六腑冲和。审虚寒兮骨节皆痛。验实热兮囗舌亁枯。
1.藿香辛甘微温。开胃止呕。而中州得令。
2.丁香辛温纯阳。泄肺温胃。而冷逆可平。
3.神曲辛甘而温。消食化痰。而调中为胜。
4.豆卷味甘性平。破血消水。而胃热尤神。
5.柏子仁辛甘而平。气香以透心脾。性润而滋肝肾。
6.人中黄味甘而寒。泻五臓之实热。顿入肠胃之经。
7.海金沙以甘寒之性。能淸血分之热于太阳。领釜底抽薪之义。

8.山査肉得甘酸之味。善去油腻之停于仓廪。表胃中磨积之名。
9.黒姜辛苦大热。除脏腑之沉寒。去胃中之痼冷。
10.厚朴辛苦而温。主客寒之犯胃。使湿气之难侵。
11.喂姜微散而微躁。止呕和胃而称奇。
12.姜汁性闰而辛温。噎膈反胃为良剂。
13.白芷味辛性温。订芳香上透之功。行肺胃大肠之衇。主治排脓活血。堪平风湿痈疽。
14.升麻甘辛微苦。有表散风邪之效。具升散火欎之能。切忌阴虚火升。兼理后重下痢。
15.蜜糖甘润。滋肠胃之燥枯。
16.猬皮苦平。主胃中之气逆。
17.麦芽甘温益胃。主消食而健脾。
18.谷芽甘温快脾。主开胃而下气。

19.米仁甘淡微寒。益胃土而胜水。补肺金而除蒸。
20.竹筎甘而微寒。开胃土之炎邪。清肺金之燥烈。
21.砂仁辛温香窜。乃开胃和中之要药。吐泻均宜。
22.枳殻苦酸微寒。为逐痰破气之神方。脾虚无益。
23.石膏甘淡寒辛。清胃热而降火。能止渴而生津。
24.石斛甘淡咸寒。平胃气而安神。除虚热而止汗。
25.亁姜辛热。开胃扶脾。宣诸络衇。逐寒发表。燥湿温经。
26.生姜辛温。解欝宣肺。发表祛寒。畅胃开痰。定呕除咳。
27.葛根幸甘性平。升举脾阳而退热。鼓舞胃气而生津。
28.茯苓甘平淡渗。功专益脾而寕心。下通膀胱而利湿。
4.足太阴脾经用药赋
脾为諌议之官。四肢是主。又为仓廪之本。万物归根。实则饮食消而肌坚肤泽。虚则身体瘦而气黯神昏。辨性味而欲甘欲缓。省生冷而宜热宜温。
1.白术甘苦而温。去周身之湿痹。消胃腑之痰涎。燥湿以补脾。和中而止泻。
2.苍术苦温辛烈。解六欎之神方。升胃中之阳气。逐痰而除湿。燥胃以强脾。
3.甘草味甘。炙补三焦之元气。而散表寒。生补脾胃之不足。而泻心火。
4.黄芪甘平。生固表而补肺。虚火可泻。炙补中而益气。阴毒能医。
5.益智幸热。能固气而濇精。开欎结。摄唾涎。补心气之不足。
6.党参甘平。和脾胃而疗渴。健坤阳。舒转运。补中气之微虚。
7.蒸饼甘平。利三焦。通水道。得化积而养脾。
8.饴糖甘温。益气力。润痰涏。能缓中而止嗽。
9.秫米甘寒。主阴虚阳盛。妊娠漏黄汁是医。
10.御米甘寒。能润燥厚肠。翻胃吐白涎可救。
11.银花性平味甘。除热解毒而补虚。疗风养血而止渴。
12.陈皮辛苦而温。调中消痰而导滞。利水止嗽而破症。
13.肉菓辛温。主理脾而暖胃。虚泻援引。
14.黄精甘平。主补中而益气。风湿须寻。
15.半夏辛温体滑。斯有除湿化痰之效。兼具健脾和胃之功。胸下之坚満堪通。痰厥之头痛可扫。
16.辛夷辛温轻浮。爰具解肌利莭之权。还擅通窍温中之柄。胃中之清阳能助。九窍之风热可平。脾居五脏之中。因散精而归肺。季旺四时之内。称阴土而生肌。须详外损。有余中不足。当审内伤。不足中有余。职主消磨。喜燥。总由于恶湿。后天倚赖。补肾又不若徤脾。
5.手少阴心经用药赋
心为君主出神明。位定离宫慿灵爽。先存寡欲。见人道之光明。虽若无为。并天时之长养。虚寒则恐怯其情思。实热必癫狂其形像。心阳不足。补须参附堪知。离火有余。泻用芩连可想。
1.丹参气平味苦。入心与包络。定血虚神志之难安。主症瘕瘀凝之不散。
2.欝金辛苦气寒。入心及包络。疗产后攻心之败血。治妇人逆行之月经。
3.苦参大苦大寒。胜热杀虫。消痈解毒能治黄疸溺赤之功。有固梦遗滑精之效。
4.元参甘苦微寒。除烦止渴。降火滋阴入心肺清上焦之火。入肾以滋少阴之精。
5.石莲子味苦性寒。止噤痢而除烦。去湿热而开胃。
6.寒水石大寒咸辛。治囗渴之水肿。疗时气之热蒸。
7.黄连入心泻火。性存大苦而大寒。凉血镇肝。功归解欝而解渴。治热毒之泻痢。疗火欝之心疼。
8.豆豉泄肺解肌。得苦寒无毒之性。调中下气。除疫气瘴气之能。治烦躁之难眠。疗懊憹之满闷。
9.珍珠味甘咸寒。除痘疔。疗惊热。镇心神以安魂。又止阴精遗泄。而白浊亦平。
10.琥珀味甘而平。消瘀血。破症瘕。定魂魄以宁心。又使肺气下行。而膀胱通顺。
11.莲肉甘平濇精。心肾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肠胃厚而泻痢之滑脱均收。
12.芡实甘啬而平。能益脾而虚寒之泄泻无虞。主封髓而带浊之淋漓有赖。
13.天竺黄甘而微寒。能豁痰而治惊痫。识镇肝之力奇。
14.龙眼肉甘平而润。能悦胃而安神魂。谙培脾之功备。
15.茯神淡渗甘平。养神魂疗惊悸能使心气内安其宅。赖此包容至于太和。
16.远志温苦而辛。能通肾气而利九窍益聪上逹于心。资其倡导臻于纯粹。
17.金箔辛平有毒。安镇灵台。神魄免于飘荡。辟除恶祟。脏腑搜其伏邪。
18.朱砂甘寒有毒。解乎胎热。明目只是清肝。定厥癫狂。多服令人愚昧。
19.龙骨甘濇固膓益肾是其长。
20.嫓龙齿以安魂而痫惊可镇。
21.虎骨辛温。定痛驱风非所短。配虎睛以安魄。而精魅能攻。
6、手太阳小肠经用药赋
小肠为受盛之官。而出治化。又为激扬之主。而渗膀胱。行未刻之时。上则奉命乎心主。为丙火之腑。下则直接乎大肠。君火原无直折之条。导赤宜服。欎热本有决排之法。八正最良。

1.牛膝酸苦而平。为肝肾之引经。系淋证之要药。生则破症瘕而散血。蒸能理腰膝而强筋。
2. 猪苓甘苦淡渗。消肿胀而最适。能泄滞而除淋。升则开腠理而解肌。降则行水道以利湿。
3.石苇甘苦微寒。通膀胱而能利水。清肺金以滋化源。
4.泽泻甘咸微寒。利二便而入膀胱。泻肾火而兼去湿。
5.海藻咸苦而寒。能消瘰疬与症瘕而散结核。
6.昆布性雄而滑。能除阴瘤与阴溃而化顽痰。
7.瞿麦苦寒。降心火。利小肠。能除湿热于膀胱。为治淋之埾药。
8.萹蓄苦平。利小便。治黄疸。能疗女子之阴蚀。乃杀虫之灵丹。
9.地肤子甘苦而寒。除虚热入膀胱。通淋而利小便。
10.大小蓟甘苦而凉。治肠痈疗吐衄。破瘀而并生新。
11.大腹皮辛以泄肺。温以和脾。皮肤之水能逐。心腹之气可开。兼治霍乱而更适。
12.绵茵陈苦而燥湿。青以入肝。解中下之蓄邪。散五脏之火毒。又疗诸黄而最神。
13.冬葵子甘寒淡滑。润大便以利小便。花亦得带下血淋之力。
14.车前子味甘性寒。开水窍以固清窍。叶又得通淋明目之能。爰作歌曰。本腑阑门下口寻。上承胃下是幽门。开提合法滓无蓄。法用疏通水液澄。

7、足太阳膀胱经用药赋
膀胱守州都之职。津液藏而又黑肠。申时行壬水之交。气化出而咸推肾表。赤白带。由小肠。而入于脬经。水气淫因胀满。而塞其渗道。净府之洁当知。鬼门开宜暁。
1.麻黄辛苦而温。为太阳营方。治发热无汗卫实之人。主寒邪不得外通之剂。能开闭拒之腠理。实散火欎于肺金。
2.蒿本辛温雄壮。为太阳风药。治寒气客于巨阳之脉。主头痛连于巅顶之中。祛风以其上行。去湿偏能下达。
3.防己苦寒大辛。能却下焦之湿滞。兼泻血分之热邪。
4.木通辛淡甘平。下导膀胱之湿热。上清心肺之火邪。
5.滑石淡渗寒滑。上化清源。下走膀胱。导六腑之湿热。通九窍之津液。
6.通草气寒味淡。提胃气上达。引肺热下行。能使乳汁通流。可灭火邪之虐。
7.桂枝辛甘而温。解肌表之邪而止汗。
8.蔓荆辛平味苦。治头脑之痛而搜风。
9.羌活性温辛苦。入太阳理游风。兼入肝肾气分。得解表利节之功。
10.防风辛甘微温。走太阳除头痛。又行脾胃二经。为胜湿却风之剂。
11.黄蘖微辛苦寒。沉阴下降。洵属膀胱引经。能通相火之大火于癃闭。
12.乌药辛温香窜。上入肺脾。下行膀胱与肾。能疏邪逆之气于胸腹。如或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奋下之气不施。则苦于不出而为癃。
8.足少阴肾经用药赋
主封脏而充骨。出伎巧而作强。属癸水之肾脏。应北方之黑色。右命门女子为系胞之源。左名肾男子系藏精之室。诊候两分于水火之繇。受病同归于膀胱之軄。
1.独活辛苦温。而伏风可理。奔豚疝瘕。甴风寒湿客于肾家者可食。
2.细辛辛温散寒。而头痛堪除。口疮喉痹。因少阴火出于实候者可衔。
3. 附子辛甘大热。补元阳。坚筋骨。可休胃脘之冷疼。却寒湿。消症瘕。扶淆沉阴之要药。
4.肉桂辛甘大热。治腹痛。止奔豚。伟绩皆由于助火。通血脉。定惊痫。奇功端赖乎平肝。
5.苁蓉甘酸咸温。滋润五脏。兼补命门相火。
6.萸肉酸濇微温。宣通九窍。能护癸水元精。
7.川续断辛苦微温。理筋骨。而止胎漏血崩。女科需为上品。
8.地骨皮甘淡而寒。靖虚炎。而退外潮内热。立方屡有奇勋
9.菟丝子辛甘而温。温补三阴。而阳气不馁。
10.蛇床子苦辛而温。能补命门。而风湿自泯。
9.手厥阴心包络经用药赋
心包乃裹心之膜。实受少阴之交。又人为相火之脏。并连三焦络。奉承主上。能呈喜乐之情。职受膻中。不啻人臣之托。功居外卫。使都城无震动之虞。力重内援。俾深宫乏热。邪之索。
1、羚羊角味苦咸寒。专趋血海。益真阴而血痢无虞。直达东方。泻肝火而昏冒有赖。祛风明目。惊狂骇越总驱除。解毒散瘀。瘰疬痈疽通解散。
2、犀角尖酸苦咸寒。寕心解热。去狂邪而惊悸可操。散风泻肝。明昏目而痰壅都扫。攻毒发癍。发背痈疽咸雾释。清解胃热。崩淋吐血尽氷消。
3、连翘味苦微寒。而性升浮。能散诸经之气血。
4、栀子轻飘泻火。而工屈曲。能通欎结之炎蒸。
5、代赭石入肝与心包。取其重以镇虚热。
6、石菖蒲芳香开心孔。妙在苦而而辛温。
10.手少阳三焦经用药赋
三焦分乎上中下。出水道而专司决渎。治病该乎头腹足。统臓腑而经络分支。
1、秦艽燥味苦而辛。统治湿胜风淫。却又荣筋活血。下部虚寒者忌。二便滑利者休。而兼之身挛当服。
2、木香辛苦而温。主三焦气分。治九种心疼。消食开欎不可无。利气宽中不可缺。而并为后重宜斟。
3、佛手柑辛苦酸温。理上焦之气而止呕。健脾土之虚而益胃。
4、参三七甘苦微温。破伤损之疮而散血。入肝胃之经而止疼。
5、没药味苦而平。散结气而壅肿渐除。破瘀血而疼痛自止。
6、乳香辛温而苦。理风冷而和中止痛。补腰膝而活血舒筋。
7、白蔻仁辛热。流布三焦。温暖脾胃。而叶逆不升。
8、黑栀仁苦寒。曲行小便。寒泄热邪。而烦呕可革。
9、桔核苦平。治疝痛而何难。
10、柿蒂苦温。止呃逆而倍适。
11、青皮辛苦而温。能疏肝而泻肺。破滞气以消痰。

12、木瓜酸濇而温。能龡肺而伐肝。调荣卫以去湿。
13、制香附辛香苦甘。通行八脉十二经。能开六欎。乃气病之总。司为女科之埾药。
14、元精石咸寒而降。主治下虚与上盛。救阴助阳。得太阴之精气。有拯逆之神功。
15、益母草微苦辛寒。去瘀血。止崩漏。调月经。子能顺气逐风。属辛散滑利之品。
16、补骨脂辛苦大温。暖丹田。壮元阳。缩小便。主治虚寒喘嗽。抱纳气归肾之雄。
17、山豆根苦寒。泻辛火以保辛金。去肺大肠之风热。
18、海松子甘温。除诸风以开胃气。润肺大便之虚癃。
19、威灵仙辛温而咸。散湿祛风。疏五脏而徧行经络。
20、阳起石咸温无毒。破症消水。补右肾而培植命门。
21、使君子甘温。止泻杀虫。为消积治疳之品。
22、刀豆子甘温。温中止呃。乃归元下气之能。
11.足少阳胆经用药赋
胆膺决断之权。官名中正。腑无秽浊之传。声称清净。娱情恬澹。依然王道之无私。矢志担承。俨若将军之执竞。禀无输矣受之资。托半表半里之病。
1、丹皮微寒苦辛。泻血中之伏火。退无汗之骨蒸。行足少阴并厥阴。治惊痫疮疡与烦热。
2、柴胡微寒而苦。能行清气上行。主治阳气下陷。平厥阴少阳之热邪。散十二经脉主疮疽。
3、菊花甘苦微寒。平肝木。益肺肾。而心火顿除。散湿痹。治头眩。而目翳堪去。
4、钩藤甘苦微寒。除心热。平肝风。而惊啼颇效。疗目眩发癍疹。而舒筋称奇。
5、五加皮性系辛温。明目舒筋。克归功于藏血之海。益精缩便。更得力于闭蛰之官。风湿宜求。疝家专掌。
6、郁李仁辛苦温。润达幽门。而关格有转输之妙。宣通水府。而肿胀无壅遏之嗟。破血有效。津损非宜。
7、常山寒而辛甘。能引吐。消饮痰。独擅截疟行水之力。
8、草果性属辛热。克除痰。又消食。更治太阴独胜之寒。
9、预知子性属苦寒。杀虫疗蛊。理痃癖而气块能消。止烦闷而小便自利。
10、酸枣仁味系甘酸。益胆滋肝。疗胆虚而阴气克助。敛阴汗而心君可安。
12.足厥阴肝经用药赋
将军而谋虑相兼。锐不可敌。主筋而变动为握。魂之所藏。性当急迫仓皇。早申宽解慰安之义。木欲扶疏条达。故有酸泻辛补之方。
1、当归辛温甘苦。为阴中之阳方。治阴虚而阳无所附。为血中之气药。使气调而血有所归。
2、芍药酸苦微寒。补脾阴之内损。营卫和而腠理皆充。泻肝火之上冲。胁痛除而脘疼不作。
3、泽兰甘苦辛温。主经候可通。症瘕可散。消水总由耗伤之品。舒欎亦由气味之香。
4、天麻辛温无毒。治诸言不遂。麻木不仁。除惊兼有去湿之功。却风又入厥阴之经。
5、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之火邪。而下焦之湿热顿去。
6、夏枯草辛苦微寒。散厥阴之欎火。而夜痛之目珠堪医。
7、降真香辛温。行瘀滞之血如神。止金疮之血至验。
8. 海桐皮苦平。理腰膝之疼若圣。除风湿之害称奇。
9. 蒲黄味甘而平。疗诸疮疖。消瘀通经。心腹膀胱之热。一攻而殆尽。
10、首乌苦濇甘温。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产后崩带之病。倾倒而无遗。
11、艾草叶苦辛而温。得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理气血。走三阴。而吐衂崩带有藉。
12、青蒿子味苦而寒。受少阳之精。能治阴分之伏热。清暑邪。走肝胆。而目疾风毒无虞。
13、茜草根酸而咸温。行血止血。得通经导滞之能。
14、蜜檬花甘苦微寒。明目润肝。为涤热和营之用。
15、全虫辛平有毒。逐肝风。透筋骨。而并除惊痫。
16、天虫咸辛而平。化风痰。平惊疳。而兼疗齿痛。
17、萆薢辛平而苦。主腰膝作疼。风寒湿痹。既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频。
18、沉香辛温甘苦。主心腹作痛。下气调中。犹堪去脾土痰涎。更可疗肌肤水肿。
19、百药煎甘酸。去咳嗽之痰。不啻掌示。疗热渴之病。犹若神灵。
20、五灵脂甘温。止血气之痛。无异手捎。行冷滞之瘀。真同仙术。
21、刺蒺藜辛苦而温。能疏肝而泻肺。症瘕石散者可尝。
22、延胡索辛苦而温。能行气而通经。瘀滞有余者可食。
23、荆芥辛苦而温。入厥阴又入太阴。行气分兼行血分。力备轻宣。而血中之风可去。功能发表。而膜外之风从汗解。
24、芎藭辛温升浮。为厥阴之主药。乃少阳引经。上行头。畅清阳之气。而止痛疼。下行血海。养新血之生。以通壅塞。
25、钟乳石甘温。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宜宝。止嗽解渴。上部之虚损堪珍。
26、花蕊石酸濇。专走肝经。金疮之流血至效。能化瘀血。胞衣之不下殊灵。
27、吴茱萸辛苦大热。能镇逆而疏肝。可温中而除湿。
28、刘寄奴辛苦而温。能下胀而止血。可通便而破症。
29、紫草甘咸而寒。入厥阴而凉血。解疮疡之毒盛。
30、红花辛苦甘温。入肝经而活血。疗产后之血凝。
31、苏木辛温。能宣表之风邪。除新旧之瘀血。
32、芦荟苦寒。解胸膈之烦闷。疗稺童之癎惊。
33、桑寄生苦甘。活络舒筋在所胜。
34、枸杞子甘温。滋肝益肾乃其能。
35、青黛咸寒。泻欎火于肝家。治黄疸之君药。
36、紫参苦寒。消肝脏之痞块。为血积之殊珍。
37、鲜生地甘苦大寒。能治丙火。而诸经之血逆可平。又清燥金。而吐衂与崩中至圣。
38、干生地甘苦而寒。养阴退阳。而五心之烦热宜斟。生血凉血。而血晕与崩中颇神。

奇经八脉用药赋
督带任冲。并阴阳蹻维。此之谓八脉。散络分支。无表里配偶。故谓之奇经。督主表而冲主里。痫属阳而癫属阴。探原达委。得暗还明。洵有书为证。讵无药为凭耳。
1、鹿角咸温。能通督脉。补肾生精髓。而崩中堪止。强筋壮腰膝。而吐血并除。
2、龟板咸寒。能通任脉。养心增智慧。而崩漏即痊。补肾退骨蒸。而痎虐可截。
3、当归身辛苦甘温。去瘀生新。散寒和血。治诸肢节痛。带脉为病之因。
4、紫石英甘辛而温。重以去祛。温以润枯。主肝血受虚。冲脉虚寒之疾。
5、阿胶咸平无毒。止血也兼能去瘀。疏风兮又且补虚。东走肝垣。养血强筋须选用。西归金府。化痰止咳实咸宜。
6、牡蛎性味咸寒。克敛汗而免崩淋。主固精而濇二便。功端清热。虚烦赤痢不可无。力备软坚。破瘰消瘕庸何缺。
7、鳖甲味咸而寒。解骨间之蒸热。消心腹之症瘕。妇人漏下。五色可医。
8、海参甘咸而温。能壮阳而治痿。堪补肾而益精。凡人亏损。下焦得力。
9、太子参甘苦微温。端补十二经之气。
10、留行子甘苦而平。通行十二经之血。
11、桃仁泥苦平味甘。通大肠血秘。治热入血室之中。
12、粉沙参苦而微寒。使清肃下行。损无降有升之逆。
解毒用药赋
痈疽必由火而生毒。痛痒或因热而生风。顶托乃为上策。调和岂属中工。发于阴。非温经莫济。发于阳。惟凉解是宗。
1、大青咸苦大寒。可疗热狂。为阳毒发癍之药。
2、荠苨甘淡微寒。能消疔肿。皆利肺解毒之征。
3、蚤休苦寒。专理痈疽。兼疗惊痫。
4、败酱苦平。既能解毒。又可止疼。
5、皂角刺气辛而温。力备解毒而搜风。乃胎衣之可下。
6、毛茹菇甘咸寒辛。功专清热而散结。亦疗肿之能消。
7、蒲公英甘寒而苦。专治疔毒乳痈。却属通淋之妙品。
8、紫地丁辛苦而寒。主治疮疡瘰疬。能消壅肿之无名。
9、胡桐泪苦咸寒。乃齿蠹骨槽之克解。
10、石决明味咸凉。亦肺肝风热之可平。
11、忍冬藤养血。
12、零余子益精。

——清 德清 潘宗元着 门人钱仲明録 陈用崇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