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申伯格的作品《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 | 一件作品
一件作品 细致解读
《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 1953 现藏于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一件作品
ONE WORK
1953年,罗伯特·劳申伯格得到一幅艺术家德·库宁的作品,他随后将之涂掉,并将最后的空白作品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劳申伯格借此抹去了西方社会中那些精美艺术品的光环,象征了“高尚艺术”的消减,从此他名声大噪。
那一年,劳申伯格还是个艺术圈内名不见经传的小鲜肉,整日思索的是如何画“空”,因为他曾举办了一个主题为“空白”的画展,展示的都是没有任何颜料的空白画布。起初,劳申伯格找来几张画做实验,把上面的画擦去。但是作品完成之后,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愚笨,丝毫没有影响力和先锋性,因为把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作品擦掉,和把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擦除掉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所以,劳申伯格决定转换策略:寻求当时美国最成功、最炙手可热艺术家的作品——德·库宁。
此前,两位艺术家素未谋面,劳申伯格是揣着一瓶Jack Daniel's威士忌,冒然来到德·库宁的家门口,按响了门铃。由于胆怯,甚至想着德·库宁要是不在家就好了。
结果,德·库宁开了门,邀请他进工作室里小聊。在知道劳申伯格此行目的时,德·库宁的反应有些奇怪——他把画架上一幅还没完成的画取下,把画架抵住已经关上的前门,后来,也就出现了这段经典:我想给你一幅我会怀念的画,这些都是我舍不得的画,我喜欢的画......我想给你一幅很难擦掉的,我要你擦得无比艰难。
最后,德·库宁挑出了一幅用铅笔、炭黑、蜡笔和颜料制作的画,劳申伯格回到画室后,开始了无比费力的擦除工作,要把这幅画完全擦掉,不留一点痕迹,确实如德·库宁说过的——很难。
后来劳申伯格说:“擦除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我都不记得自己用掉了多少块橡皮。”尽管如此,他还是做到了,画消失了。上面什么颜料也没有——绝对是什么也没有,没有颜料、没有记号、没有人摆出各种姿势,什么没有......最后他将这件空白作品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劳申伯格借此抹去了西方社会中那些精美艺术品的光环。
关于艺术家
ARTIST
罗伯特·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阿瑟港,是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劳申伯格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师从约瑟夫·利伯斯,并开始接受达达主义艺术观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
五六十年代,劳申伯格与其好友贾斯培·约翰斯通过制造人人都消费得起的艺术品而展开了一场艺术界的革命。劳申伯格开始把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布片、报纸、照片、垃圾等实物放进他的绘画,创造出“集合绘画”,打破了美术即是幻象的传统观念。1955 年他的《床》被广泛展出,他直接把自己的枕头、被子放进画布,从而改变了床的功能,成为美国真正日用生活品拼合艺术的开端。在另一幅作品《符号》中,人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等等。
劳申伯格把大众图像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包含了他对都市社会景象的探讨:“我想看看我所读到或体验到的在别种情形是如何,在日常生活里又如何。”
劳申伯格收拾破烂作画,想让人们理解事物用过即弃的实质,这就是商品社会的生活现实。他对大量不同的新奇的绘画技巧和材料作过探索,自早期单色系列之后,又开始进行“综合绘画”实验,他的作品就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自己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