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话 | “三清”神系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代是道教内部急遽而极为深刻变革的时期,从表面上看,是新的道派孶生分立,各种经典教法歧异纷呈,神灵世界则因派出多门而似乎显得散漫无序,因而表现了明显的分散性与地域性特征。然而从本质上来看,则是道教各个宗派在教义思想上的相互渗透和整合,道教内部统一连带意识的重大发展。道教经过汉魏以来教派独自分散的阶段,开始向以经典传授为核心的具有统一性的教会道教发展,因而在中古道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东晋末年一批古灵宝经中的整合思想即是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
汉晋时代,中国各地的道教教团基本上都是独自形成的,教团之间既未形成一种同类或连带的意识,也没有充分的交流。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在道教史上最突出的意义之一,恰恰就在于它为道教创造了一种同类意识。古灵宝经将“灵宝自然天文”确定为是道与气的统一,是道教所有经典科教的本源。“灵宝自然天文”演化了“三洞经书”。古灵宝经在道教各派原有至上神基础上所推出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既“开示”了“灵宝自然天文”,又以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的神格演说了上清、灵宝、三皇等“三洞经书”。这是道教历史上第一次把上清、灵宝、三皇等“三洞经书”看成是既分立并存,而又同源合一的整体。隋唐以来道教对“四辅”的解说,也遵循了这一经教神学原则。这种经典神学对中古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其重大意义在于,它使汉晋以来散漫无序的道教经典科教具有了共同的本源和统一的神学基础,同时也使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等在中古道教史上具有关键意义而又分属不同道派的神灵结合在一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陆修静以及后来的道教学者才不断地将独自存在的道经收集一处并编成目录,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经分类体系。
从南朝初年道教宗师陆修静、南朝中期灵宝经学者宋文明、北周国家道书《无上秘要》,到隋唐时期重要的道教义学著作《玄门大义》《道教义枢》《隋书经籍志·道经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直到宋代《云笈七籤》、明代《正统道藏》的编纂体系等等,其中有关宇宙本源、天地开辟、劫运观念、教法本起、以元始天尊为核心的神真体系等等,基本上都是以古灵宝经为基础来建构道教相关的基本框架的。唐代初年,这三位最重要的神灵又与古灵宝经中传授“三洞经书”位于“三清”圣境的“三宝君”相结合,形成了唐代以来道教著名的“三清”神灵系统。
在晋唐道教统一性经教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东晋末年古灵宝经中的“灵宝自然天文”神学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直接影响了后来道教一系列统一进程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灵宝自然天文”本质上是一种对“道”的崇拜和信仰。道教固然教义思想“杂而多端”,但是对“道”的崇奉则是所有道教各派最根本的信仰。“道”被看成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神学本原论使得来源各异的宗派、经系和神灵都可以在对“道”的信仰基础上得到统一。“灵宝自然天文”既然被赋予了的“道”的本性,也就具备了“道”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具备了“道”的巨大适应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