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对药组合法则
两书使《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起来,奠定了我国的临床医学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成了后世医者必读的重要著作,并被列为中医学经典著作。笔者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辨证论治、组方用药的具体运用,结合后世的药物学、方剂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采用对照、比较、推理、归纳、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药组合的规律、法则、原理和应用,以便帮助同道进一步学习张仲景的理法方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现将其对药配伍规律和法则阐述如下。
1.同类药物相配伍,提高药物原有功效,针对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施治张仲景的这种配伍方法应用甚广,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药物的机械拼凑,而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病程,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有选择地通过一定的配伍而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适合病情、增强疗效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合理的配伍所组成的对药,绝不是药物原有功效的机械相加,而是发挥了两药各自所不能达到的药物功效。这类对药的组合基础,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性味相同为基础:依据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及涩、淡等性味加以组合,是提高药物功效的途径之一。如黄芩、黄连两药均味苦,性寒,相伍之后,清热泻火以解毒,清热燥湿以止痢,清热凉血以止血;人参、白术两药均味甘、苦,性温,相伍之后补脾益气生津;干姜、附子两药均味辛,性热,相伍之后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温经止痛。此类对药相伍的关系,均属于药物配伍中的相须关系。组合的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和突出。
(2)以归经相同为基础:“归经”是金代张元素提出的。他在《珍珠囊》一书中,几乎对每味药都注有“归某经”字样。他认为,药物各归其经,则力专而效灵。所以,从归经的角度认识探讨张仲景的药物组合规律,是了解其对药组合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如紫菀、款冬花同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水蛭、虻虫同归肝经,活血化瘀,消癥破结;芫花、甘遂、大戟同归肺、脾、肾三经,攻逐水饮等。
(3)以功能相似为基础:功能相似为基础亦是张仲景配伍的主要依据。如麻黄、桂枝均是解表之品,两者相伍,相须为用。麻黄重在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桂枝重在强壮心阳,温通经脉,解肌发汗。麻黄得桂枝之佐,发汗之力倍增。若单用麻黄则发汗力弱,单用桂枝则无发汗之功。大黄、芒硝均是清热泻火、攻积导滞之良药。
大黄直降下行,攻积导滞通便;芒硝润燥软坚,能使坚硬之便变软。
两药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使泻火导滞通便功能大为增强。
2.异类药物相配伍,治疗阴阳、气血、升降、开合失调和寒热、虚实相兼证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体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虽然疾病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讲,总不外乎阴阳失调、邪正消长、升降失常三个方面。阴阳失调是体内阴阳、气血、营卫等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邪正消长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它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亦可说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病理变化为主,其他则处于次要地位。张仲景在组药过程中,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应用性味、归经、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相配伍进行治疗,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表里、上下药物相配伍,治疗表里同病、上下同病: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常可见两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病变。常见的是表病及里、表里同病、里病及表和上下同病。此时,常需应用两个部位同治的法则。如风寒束表,肺胃郁热的证候,则需要以麻黄和石膏相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使表邪尽散;石膏清热泻火,使肺胃郁热得清。“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证为胸膈有热,腹中有寒,用栀子苦寒清胸中之热,干姜辛热温肠胃之寒,共使阴阳得和,上下病消。
(2)寒热、补泻药物相配伍,治疗寒热夹杂、虚实相兼证:寒热夹杂、虚实相兼是临床常见证候,常需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如“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证为胸中郁热,胃中有寒,张仲景则以黄连清热,干姜祛寒,同时以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共使寒热去,正气复,阴阳和,升降顺,诸症解。
(3)升降、开合药物相配伍,治疗升降失常,开合失宜所致的病变:升降、开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在脏腑升降、开合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则应采用调和的治疗法则,升降药并用、开合药并用的配伍方法,使其升降、开合各有所治,均得其常。如四逆散中,柴胡和枳实相伍,柴胡主升走肝,枢转气机,疏散郁结,使阳气透达于表,枳实主降走脾,破气行痰,散结消痞,使浊气通利于下,共使枢机运转,肝脾调和,诸症自愈。小青龙汤中细辛与五味子相伍,用细辛之辛散,五味子之酸收,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止咳平喘功效增强。
(4)气分药和血分药相配伍,治疗气血亏损、气血逆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情况下,气虚则引起血虚,气滞则引起血瘀,反之亦然。因此,气血病变,补气药和养血药,行气药与活血药,往往相须为用。《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张仲景在治疗气血病变时,补气药和补血药并用,行气药和活血药并用,清气分药和凉血分药并用。如人参、当归相伍,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枳实、芍药相伍,枳实行气,芍药活血;百合、地黄相伍,百合清气分之热,地黄凉血分之热等,均属于这类配伍方法。
3.君药与臣、佐、使药相伍,提高君药治疗效果
方剂的组成原则概括起来是君、臣、佐、使。对药的配伍亦包涵了这样的内容。即选用针对病因或疾病本质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作君药,以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同时辅以协助之药,增强药效,作为臣药;配以治疗兼证,或监制主药,制约其毒性和烈性的药物,作为佐药;配以具有引经和调和作用的药物,作为使药。如麻黄与桂枝相伍,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臣以桂枝,则使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倍增。半夏与生姜相伍,两者相须为用,降逆止呕功妙。同时半夏与生姜又具有相畏关系,使半夏毒
解。大黄和甘草相伍,甘草既能缓和大黄峻攻下行之性,又能使其清胃热而不伤正。
4.改变药物的用量,治疗不同性质的疾病
在对药组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其用量,改变对药的原有功效。如桂枝和芍药相伍,两者用量相等,桂枝助卫气,散风邪;芍药益营气,养阴液,从而使营卫调和,表解邪去。若两者相伍,加大芍药用量,两者之比例变为1:2,此时芍药成为君药,桂枝成为臣药,两者相伍,酸甘化合,收多于散,药物功能则变成了补脾和中,缓急止痛。若两者相伍,加大桂枝用量,这时桂枝与芍药相伍的功效不再是调和营卫,而变成了温阳降逆平冲的功效。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都是由大黄、枳实、厚朴所组成,但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为君药,臣以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目的在于泻热通便,用于肠胃热结,大便秘结证;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四枚,以厚朴、枳实为君,臣以大黄,目的在于除胀消满,用于肠胃气滞,腹部胀满证;厚朴大黄汤用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以厚朴、大黄为君,臣以枳实,目的在于开胸泄饮,用于治疗水饮停于胸胁,咳饮作痛的支饮证。
此外,有些对药的临床功效由于煎法和炮制方法不同,其功能亦发生相应变化。如大黄与黄连相伍,有水煎和浸泡之分,水煎取其气和味泻胃火以止吐血;浸泡取其气清胃热以消痞满。生附子与干姜相伍,重在回阳救逆;炮附子与干姜相伍,则重在温经祛寒止痛。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既要掌握张仲景对药组成的基本原则,又要熟悉每味药的性味功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使药物在配伍之后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扩大药物的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