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中教授治肾病之疏调三焦法

慢性肾病表现常见神疲、乏力、浮肿、腰酸、恶心、纳差、夜尿增多、口中尿味、小便泡沫等表现,后期阶段可出现呕吐、大小便不通、胸闷憋喘等临床表现。彭老师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为湿热或郁热致络脉瘀阻三焦。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湿邪和郁热是关键性致病因素,二者之形成、发展均与三焦阻滞有着密切的关系。上焦心肺主之,生理功能以“开发、宣化”为要 ; 中焦以脾胃为主,功能以“泌糟粕、蒸津液”为要; 下焦以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主,功能以排泄糟粕、尿液为要。综上可知三焦是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道路,历经五脏六腑,任何一处郁滞、阻塞,都可使气机、水液运行受阻,又导致三焦不畅。

在慢性肾病过程中,湿邪与郁热是主要致病因素,二者皆可阻滞气机,致三焦不畅。三焦不畅,气化不足,水液不能排出,潴留体内,出现面肢浮肿、胸水、腹水; 三焦气机失调,浊邪不降,壅塞上焦,则胸闷憋气,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浊邪上犯心肺,则喘促难吸;中焦不通,升降之枢被阻,则纳差、腹满; 邪侵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权,则大小便不利。若湿热之邪郁滞日久,热蒸湿动,弥漫三焦,湿热之邪必随阳明溢入血分,轻则不荣脏腑,重则伤及血分致络脉瘀阻。或邪犯三焦,郁久化火,久延下焦,炙烤肝肾,伤其络脉,瘀阻乃成。由此观之,病邪侵袭三焦,致三焦不通,既可直接影响气机、水液运行导致病变,又可因郁滞不通祸及他脏。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若中焦气滞,致脾失健运,后天乏养,则诸脏腑不荣; 或中焦湿热困阻,脾胃化生气血不足,又将殃及脏腑,致其功能失调; 或因邪扰中焦,脾胃运化无力,积滞乃生,再复阻滞气机,加重三焦阻塞,致病情加重。

慢性肾病用疏调三焦法治疗,在选药上以宣通为原则,多选化湿行气、流动性强之品,以三焦畅通无积滞为目的,可从大小便、舌脉验之。尤当重视中焦之畅通,中焦乃升降之枢之所在,气血生化之源之所位,若中焦郁阻则升降失灵,上下二焦自难通泰。故疏调三焦法当时时不忘理中焦,使无阻滞。常用药物包括杏仁、槟榔、大腹皮、水红花子、大黄、枇杷叶、前胡、焦三仙、使君子、雷丸、旋覆花、瓜蒌等。

心肺居于上焦,若湿热或郁热导致上焦气机不宣,则选杏仁、枇杷叶、瓜蒌之类宣展气机,以解除胸闷、憋气等证; 若水液代谢失常潴留上焦致浮肿、胸水等,则当以宣肺结合淡渗等方法急急利水; 若因浊邪壅塞上焦致心阳不振者,当以宣肺展气与通阳化浊合用,水饮凌心者更与温阳利水相合。慢性肾病者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易于外感,邪气首先犯肺,肺气郁闷,上焦不利,三焦不畅,又致肾病加重,此时当以杏仁、枇杷叶、淡豆豉等宣阳开郁之品,宣通上焦,疏散郁热,透邪外出,既疗外感,又防肾病加重。

脾胃居于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确保中焦气机调畅是疏调三焦法中的重要一着。中焦气机不畅,则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三焦不通,生化将息,此时当以槟榔、大腹皮等行脾胃之气以畅中焦; 若湿热阻滞胃肠,又与宿食相结者,当以消食导滞使胃肠无积滞,以畅三焦; 由于肾病是湿邪、郁热为患,易致脾胃虚弱,应常用焦三仙、水红花子等,以运脾消食,既能健脾又可防滞,以保中焦气畅。

下焦为肝、肾、大肠、膀胱所居,湿邪、郁热易聚集之巢穴,具易积难除之特点。慢性肾病本已络脉瘀阻,再遇下焦不通,定无愈期。畅通下焦是疏调三焦法之关键,亦是治疗慢性肾病的要诀。慢性肾病过程中,导致下焦不通的因素以湿、郁、瘀、毒为主,亦有痰、浊、气虚等。诸邪积聚下焦,派生新患,气机不通,阴阳格拒,急需决通! 此时需荡涤胃肠、通利水谷、通下焦以畅三焦,通阳化气以开关格之势,唯大黄可任,可据病情适当加大用量,令大便保持每日 2 ~ 3 次,利于浊毒排除,不至再壅三焦。下焦壅塞不通乃是顽证,仅通下之法力有不及,需结合疏风胜湿法导邪外出,结合凉血化瘀法通络解毒,结合其他诸法通畅下焦是对疏调三焦法的正确理解。

上、中、下三焦,名分而物一; 生理功能各有偏向,而其目标为一; 故临证运用须识主要矛盾,做到治上不忘中、下,治中兼顾上、下,治下顾及上、中,使之无一处郁滞,方可三焦通畅。三焦畅通则阳气、水液运行无阻,不至生湿、郁之患; 更可排除体内之浊毒,以减血分郁热、湿热之势,改善肾病络脉瘀阻之病机。

本文节选自2019年7月第 34 卷第13期《光明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