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红楼】贾政正不正?
作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红楼梦》研究组 薛天妞
指导老师:沈晓萍
说到《红楼梦》中的贾政,有人不喜他的迂腐古板,有人不喜他对宝玉的严苛和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更有甚者,还会翘着二郎腿批评他对贾母的孝顺是愚孝。那么贾政是否真的如此不堪呢?而人们又为何会形成这种固定思维呢?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挖这个角色背后的内涵。
贾政正言管子
贾宝玉天性散漫,不爱科举功名。而当爹的在祖母疼、母亲爱、姐妹们宠的情况下,想将宝玉引上正途,可谓煞费苦心。时不时地抽测宝玉学业,稍有不对便是横眉冷对,是不是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被父母支配的恐惧?不过贾政并不是大家长制的,他严肃地甚至是强迫宝玉去读书,但他在严格的同时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宝玉厮混在内帷中。这其中固然有对史太君的服从,对王夫人的无奈,但何尝不是他对少年顽劣天性的一点点让步?这一点在他携宝玉游大观园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观园建好后,贾政领着一众酸儒,偕同宝玉游园。说是游园,实际是考校功课。众儒也知道,“于是只将些俗套来敷演”,存心想让宝玉过关。宝玉也心领神会,发挥得很出色。但贾政的表现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由衷为宝玉感到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他要维持严父的形象,让宝玉有所收敛,而不犯“泯然于众人矣”的错误。我们可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种矛盾心理的,首先是“自己挟了宝玉”命宝玉拟迎面留题处后,笑对众儒说“不可谬奖”;然后到了“沁芳亭”,又是“笑命他拟一个来”“贾政笑道”“拈髯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在这里,贾政对宝玉是满意的,脂批有云“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到了怡红院,贾政的动作和语言又很矛盾,既点头又说“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乍一看感觉他怎么这么别扭,一句好话都没有,但细细品味,贾政向来以严父自居,怎么可能跟众人一样“哄然叫妙”呢?但这么多次的点头已是暗许宝玉的歪才;其中父子矛盾最大是“稻香村”之问题,贾政前言才说“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宝玉后脚便“不听人言”,忘情说此地“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这不是暗讽做父亲的矫揉造作、虚伪成性吗?贾政脸上自是挂不住,便要将宝玉“叉出去”,随即又“喝命回来”,曹雪芹真真是写活了“严父顽童”的场景!若说贾政是古板老顽固,怎会又是“叉出去”又是“回来”,可见他一思索觉得宝玉言之有理,而在恼羞成怒中默许了宝玉的忘情放肆,脂批又云“所谓奈何他不得也”。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蔡义江老先生认为的“封建与先进”有失偏颇,多了些冷冰冰的教条观念,而缺失了点温暖的人情味。我觉得,不妨说是一次交锋中的融合,贾政和贾宝玉因为亲情纽带或自愿或被迫地达成了和解。
若以一迂腐士大夫观贾政,品读文字时,会失去多少乐趣呢?贾政看这个儿子,半是骄傲,半是无奈。他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准确意识到宝玉的反叛具有进步性,但出于对宝玉的信任,他肯定已经意识到这个时代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而贾家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可惜的是,脂砚斋虽然对贾政有一二处笔墨,但只称赞了他的正,而没有去探讨这个角色的丰富性,使贾政停留在封建家长的形象上,“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也就弱化为“元妃省亲”的铺垫了。
贾政正色颂上
贾政很令人不满的是元妃省亲时,他大谈官样文章,在前文元妃与王夫人、史太君相拥恸哭的衬托下,着实无情了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但看“贾政是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窃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競競、勤慎恭肃以侍上,方不负上体贴着爱如此之隆恩也。’”句句是至理之言,可也句句是至情之文。试想,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父亲要对女儿三叩九拜,他怎可能说出些“皇家无情苦了女儿”的话,因此只得劝说女儿尽心侍上,保贾家百年基业。坐着忍着哭腔的女儿,跪着口是心非的父亲,他们都戴着封建礼教的镣铐而挣扎不得。此情此景,乃大恸之处。
至此,贾政性格中的柔情才得以展现,但这些皆掩盖在冷冰冰的话语中,不能也不愿让人察觉。
贾政令色哄贾母
贾政是个公认的孝子,事实上,他也是一个公认的正人君子,不同于贾珍的纵情享乐和贾赦的道貌岸然,“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的”,也难怪贾赦要借玩笑来暗指贾母偏心贾政。而这种“正”是不是古板的代名词呢?
“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是得了闲暇便来侍奉贾母,但尴尬的是贾政在,众女眷兼宝玉都缄口不言,贾母便要赶他走,贾政是忙赔笑“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后来他故意猜错贾母的谜语,又将自己谜语的正确答案告诉了贾母,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为了取悦贾母,却不会使人觉得做作。后来贾政猜了众裙钗的谜语,预感他们“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但不敢露出忧思,怕扰了老太太的雅兴。于是“强打精神”,“勉强劝了贾母一回”。这里可以说这个人物是迷信的,但其实是曹雪芹借“贾政”感慨“红颜皆薄命”。命运的铅云已经笼罩在繁荣的贾府,而让贾政先窥得一丝不详的气息。
贾政悲色打宝玉
这是作者瞒天下人之笔法,贾宝玉该罚吗?该!十六七岁的少年躺在花团锦簇上,不知人间疾苦,结交戏子,不管背后朝政的暗流涌动;调戏丫鬟,在金钏儿被王夫人呵斥时却是“无趣”走开,没有责任担当导致金钏儿含辱投井;遭贼眉鼠眼的贾环挑拨……
贾政对宝玉是“恨铁不成钢”,恨他的不成器,恨自己的教子无方,还有对贾母、王夫人溺爱的埋怨,于是“怒从心头起”,他气急竟想将宝玉打死。可以看下原文:“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的,咬着牙,狠命地盖了三四十下”他实在怒极,王夫人不顾自己的身份跑来时,他甚至打得更狠更快了。因为他下定决心惩治宝玉,不顾念夫妻情谊,却在王夫人喊“贾珠”时“泪如滚瓜般滚下”在看到贾母颤巍巍地走来时不得不“跪下含泪”“忙叩头哭道”,不将宝玉做的错事和盘托出,怕贾母伤心,跪求贾母不要生气。说实话,宝玉做了错事,连薛蟠都说“宝玉外头招风惹草的样子”,贾政打他也在情理之中。但贾母、王夫人一掺和进来,弄得满府哭天抢地、吵闹非常。
贾政正吗?
对一个人的印象,大多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看贾政,也是如此。他身边那几个门客,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见到宝玉是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活像后文小厮哄抢宝玉身上物什的情景,但是那谄媚的姿态,便令人怀疑贾政的眼光
当然,最引人争议的还是贾雨村。客观地说,这确实是贾政识人不清,先说贾雨村,“生的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脂批也云“是莽、操遗容”又叹“市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除外貌,贾雨村还有远见卓识、过人气度。他闲逛时偶遇冷子兴,听闻荣府笑谈后竟大惊失色,发表了《正邪说》 ,说天地除了“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和“应劫而生的大恶者”还有正邪兼备的人。“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候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可不就是宝玉的写照。他在未见其人时,凭借自己多年的阅历,一语道破天机,可见贾雨村是有奇才的。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体见他的城府,他曾在宦海中试过水,因“恃才侮上”“官员侧目而视”被参后立即革职。当时的他是“内心虽十分惭恨,面上却无一点怨色,仍是喜悦自若”,脂批有云“此亦奸雄必有之态”。
可以想见,贾雨村是一个攻于城府之人,他喜怒不形于色,更兼端正的长相,是可以瞒过大部分人的,贾政因妹婿推荐,更加上他对读书人的好感,与贾雨村交好不是没有可能的。但不可否认,贾雨村是作者辛辣嘲讽的人物。贾政与这样的人交好,若不是一丘之貉便是识人不佳。
《红楼梦》中已经塑造了一个冷酷自私的贾雨村,那么贾政究竟是什么形象呢?到底是奸雄的陪衬呢,还是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好人?笔者认为:贾政是封建礼教中的半觉醒者。他推崇封建的仕途之道、附庸风雅、遵循传统孝道,不能理解宝玉离经叛道的思想,而斥之为“顽劣、不思进取”的表现;但他也表现出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想挽救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族,虽然他已从种种迹象中察觉出不可避免的没落,但他还是无法改变宝玉生活在胭脂堆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碾压,没有人能逃过“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