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上的《将进酒》被改过,敦煌发现原文,原句狂得无法无天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看到这句诗应该很多人都能第一时间说出它的出处,就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从盛唐开始,被人们一直吟诵至今。这首诗是诗与酒相结合的经典,称之为文人与酒这一主题写作的巅峰之作也不为过。很多人都是从教材上接触到这首诗,被李白的豪放之情所打动,也为他的才气所折服。但其实教材上的诗并不是原版,这句诗被后人修改过,在敦煌出土的原始版本,被文学界一致认为是真正的原作,其中的诗句比起我们现在学习的版本,更为豪放,甚至是狂到无法无天。

《将进酒》的诞生

李白历经辛苦,终于在别人的推举下,入朝做官,完成了自己的入仕追求。李白本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一腔热血,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可谁知皇上只是看中了他的作诗才华,虽然常伴皇帝左右,可仅仅是让自己写诗作乐。他的官场没有断案献计,亦没有为民做主,有的仅仅是为皇帝和妃子们享受闲暇时光时,奉上自己的诗作,供皇族取乐。自己明明一心想报效国家,到头来却窝在皇宫做了“小丑”,任谁在这种境况里也会心生郁闷。

此时的他本就心情郁闷,再加上权贵的诽谤和排挤,李白索性直接辞官离京,开始了自己四处游荡,探寻祖国大好河山的旅途。在这期间,李白广结朋友,作诗无数。他多次与朋友岑勋,应元丹丘的邀请一起前往嵩山游玩,三人一起饮酒作乐,酒后高歌。一次醉酒后,借着酒劲,李白将满腔郁闷和怀才不遇的心境,借酒抒情,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将进酒》的原版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洞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文学著作等古籍,其中就有李白的著作《将进酒·君不见》,但是在这篇手抄本版本上,诗的标题被写作《惜罇空》。经过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这个版本是唐代时期的手抄本,那极有可能这才是原版的《将进酒》,我们现在读到的很可能是后人更改过的版本。

《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被写作“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被写作“古来圣贤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两句的改变,把李白的原著改的更为温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词更加温和,原作中的“吾徒有俊才”更为突出自己那种怀才不遇的心境,心理认定自己是俊才的那种豪情油然而生。而另一句感情更为直接充沛,“古来圣贤皆死尽”中直接用“死尽”来描述前人已故,他们的成就也已经随他们而去,逐渐被世人所淡忘,而只有“陈王”和自己这样的喜好饮酒之人才能留下名气。诗句气派自信,充分体现了李白对自己自信的状态,转而又体现出壮志难酬的那种气愤心境。

《将进酒》的使用

这首诗本就情感鲜明,李白深厚的文字功力渲染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迸发出来的豪情。诗中诗人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悲愤交加的人生感慨。又在之后篇以豁达狂放的心态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从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自天上来”来开始,一句话就描写出浩大壮观的场景,把黄河从天际线划过这种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奠定了这首诗大开大合的感情基调。全诗感情奔放,语言衔接紧凑,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即便学者们了解到这首诗是有原版在的,但本身感情已经太过豪放,原版的因为是诗人酒后之言,有点过于豪放和狂妄。并不是特别适合青少年学习,毕竟他们这个年龄还没有完整的辨别能力,很可能被这种豪放张狂的情绪影响,在性格形成上走上歧途,所以在教材中并没有使用原版的《惜罇空》,而是经过修改的《将进酒》。两个版本在感情和主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反而《将进酒》将一些激进的用词修改过后,更容易让青少年去学习,也更符合我们当下社会的所追求的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