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科急诊中,我应用此穴救急,疗效迅速且安全

内关穴是常用的特定穴。该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胃的疾患,故能具有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等多种作用。临床常用于心悸、胸闷、哮喘、腹痛、呕吐······等多种病证,在心血管疾患中尤多应用。

现就本人在内科急诊中遇到的病例,浅谈其临床应用的体会。

一、慢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李某,男,27岁,工人,1982年11月16日早上10时10分就诊。主诉哮喘持续10小时。患者19岁起出现支气管哮喘,每于冬季发作。昨夜1时许哮喘发作,伴眩晕、胸闷,逐渐加重,今晨10时许由同事扶到我院急诊。

症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痰鸣漉漉,喉中有水鸡声,伴咳嗽,痰稠难咯,身热口渴,烦闷,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浮而弦数,证为热哮实证。因于风热犯肺,肺气壅实,失于宣降而上逆所致。治宜清热解表,宣肺平喘。

先针刺内关(左)以宣肺平喘,宽胸降逆。进针得气后,行泻法(捻转补泻),患者自觉有麻痹感循经上行至腋,症状开始改善,约6分钟后,哮喘已基本缓解。

留针及间歇行针半小时后起针,病人哮喘、眩晕、胸闷诸症若失,精神爽朗如常。乃继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以巩固疗效。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甄某,女,52岁,商店职工,1982年9月11日下午8时就诊。

主诉心跳4小时。有高血压病史,曾多次出现阵发性心跳,曾作心电图检查,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今天下午4时许心跳复发,持续4小时后由家人扶到我院急诊。

体査血压130/86毫米汞柱,心率180次/分,律整,未闻杂音。曾用压迫眼球的方法,无效。因思其伴有汗出,头痛,舌苔黄腻,脉滑疾等症,证属惊悸。乃因痰热上扰,心神不宁所致。故急宜宁心安神,速刺内关(右)。

进针后,针下“紧而疾”,即用捻转补泻法,疾泻其邪气,病者即觉针处“疼痛”并循经放射至同侧中指,并大声呼痛。随即检查,心率已降至140次/分,脉转和缓,自觉症状稍减。

于是,留针3分钟后再行针,改为针尖向上,针感可传至肘中,约6分钟后检查,心率减至96次/分,自觉症状消失,再留针5分钟出针。翌日复诊,心跳未见发作,遂拟中药调理善后。

三、窦性心动过缓加不整

伍某,男,72岁,工人,1982年11月11日11时10分就诊。主诉:眩晕、汗出半小时。1982年8月4日曾突发眩晕,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加不整。曾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6剂而症状消失。近10多年常有“胃痛”。今晨10点半自觉胃脘部不适,随即眩晕汗出,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即到我院急诊。

体查血压74/40毫米汞柱,心率44次/分,听诊律整,未闻杂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阴厥,亟宜回阳救逆。

即取内关(右),足三里(左),补法,用疾徐补泻配合捻转补泻,得气后行针2次,约6分钟后血压已升至102/72毫米汞柱,心率60次/分,汗出已止,眩晕减轻,面色渐转红润,手足转温,再留针及间歇行针约20分钟。

出针后用中药调理,5日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率64次/分,心电图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小结

内关穴临床应用广泛且效高,用之得当确能斩将夺关,为急诊常用之要穴。

从例一看,此穴似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例二三说明对心律有双向调节作用。例三配合足三里穴似有升高血压,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能与调整心律及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有关。

据本人的体会,主要辨证、取穴准确,用同一穴位,对不同病情的病人施治,常能取得预期效果。

古有扁鹊针百会愈虢太子尸厥,华佗针脑空愈魏文帝头风症,甄权刺少商血愈成君绰喉闭,秦鹤鸣针脑户出血愈唐高宗眩晕。今有邱茂良单穴治病立愈,兹取邱老常用单穴和对穴如下:

单穴效方

大椎清热,人中苏厥,关元温阳,命门壮火,百会升提,膻中理气,内关宽胸,孔最止衄 ,合谷解表,膏肓扶羸,大陵治神,梁丘制酸,阴郄敛汗,脐中抗敏,外关袪风,少泽催乳 偏历利尿,承山通便,三里降逆,太冲镇惊,大钟宁心,公孙安胎,丰隆降压,血海止痒,申脉安眠。

对穴效方

1、阴阳对穴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于阳,精气乃光。

三阳络_三阴交:治疗头晕巅痛、耳鸣目眩、上实下虚、肝肾阴虚等。

阴郄_阳谷: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心烦舌干、盗汗低热等。

阴谷_委阳:治疗泌尿系功能性疾患。

阳陵泉_阳陵泉:治疗半身不遂、中风偏瘫、麻木、抽搐以及下肢风寒湿痹。

2、气血对穴

《灵枢》:调气和血等论述多之又多。 常用交会穴: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此组对穴用于胸膈痞闷、乳房胀痛、呃逆反胃有疏肝和胃、调气和血之用;

气海配血海,治疗皮肤瘙痒,过敏性疾患,有凉血袪风、止痒抗敏之用。

最有代表性的是足三里配三阴交,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表一里、一气一血、凡属气血虚损、耗气伤血 、诸虚百损、胃弱脾虚及其功能性退变引起的不少病症均效。

12经络易堵穴位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

对于经络循行线路,我们习惯记忆它在肌表的有形穴位联系图,而每条经络在胸腹腔内的运行路线也是十分重要的。每条经络不仅联系肌表与脏腑,在胸腹腔内也会与其他多个脏器相联。

熟悉经络的循行线路,遇到身体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经络系统了解其他脏器对这个脏腑的影响,调节这些脏器的功能也有助于疾病恢复。

十二条经络循行线路

正如经络名家路新宇老师所说:健康不外包。身体是智能的,它会自己调节。众多健康问题,都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学习了解十二条经络的循行路线,及时疏通每条经络的易堵塞穴位。

1.肺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肾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包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三焦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胆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肝经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针灸禁忌:三大穴位禁针,针灸者必知,避免发生意外

中医针灸博大精深,很多疾病都能通过针灸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针灸治疗并不是所有穴位都能进行针治。对于针灸来说以下的三大穴位是针灸治疗的禁忌穴位。

针灸禁忌穴位: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乳中穴:

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脑户:

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鱼际穴:

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以上三大穴位为针灸治疗的针灸禁忌症。在现在针灸治疗中一定要避免进针。以免造成意外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