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纳入版图的岛群,中国南部的屏障,三个邻国争夺至今
从《水浒传》到金庸的武侠小说,主人公如果在中原无处安身,便远走海外去寻找新的乐土。这种想法不仅仅是作家的创意,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真实选择。
明朝灭亡时,一群幸存的明军士兵和渔民,从广东出海,航行至南海上的一片荒芜的群岛。他们白手起家,披荆斩棘,把这里建设成为新的家园。
这些明朝遗民大概有一、两千人,有军队、有渔民,足以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以及周遭的海盗或土著。他们的首领是潮州人张杰绪,因此后世把他们这个小小的政权称为张氏王国。这片群岛现在的名称叫纳土纳群岛,由印度尼西亚控制。
纳土纳群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此交汇,形成颇为壮观的潮汐现象。因此汉代将此地称为“涨海”,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两千年前便已来到这里。
纳土纳群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岛上的山峰很高很险峻,大部分岛屿的海拔都达到100米以上,最高的有960米,真可谓海中奇山,令人神往。如果世上真有神仙,纳土纳绝对是他们居住修行的最佳选择。
除了山高外,纳土纳的海水也很浅,平均深度只有30多米,而中国南海中部和南部的深度都有几千米。整个纳土纳似乎应该是一座从海底长出来的山脉,只有山峰露出水面,山体部分则隐藏在了水下。
纳土纳有272个岛屿,总面积达211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这座水下山脉有272个山头,为中国南海撑起了一片屏障。在历史上,从西方来的阿拉伯商人只要看到纳土纳的奇山,便知道马上就要进入中国海域了。
历代中国先民都到达过纳土纳,并以此为中转站继续向马六甲进发。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纳土纳是从南海进入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的必经之路,明军在纳土纳修建大量的营房和仓库并驻军,作为远洋舰队的补给基地。
郑和还专门在海图上将此地标称为“万生石塘屿”,因为他看见许多年轻后生在岛上忙来忙去。虽然不一定真有一万人,但数量肯定不会少,几百上千是没问题的。
郑和之后,明朝不再组织官方的远航活动,但当年那些跟随郑和的士兵和水手并没有放弃这片海洋,很多人离开大陆,前往南洋讨生活,其中有人在纳土纳定居了下来。
史书记载,明宣宗特意赐字“万生屿安不纳”,意为此地居民不用向朝廷缴纳税赋,安心为国守卫海疆。水手曾沅芳等人带着家眷长期居住在纳土纳,这些中国人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群落,他们称这里为“安不纳岛”。至少在明朝时期,这里是确凿无疑的中国领土。
曾沅芳的妻子活到90多岁,享有很高的声望,大家都很尊敬她,称她为曾母。明朝官员来到此地时,也由曾母代表大家联络和接待。于是,明朝将纳土纳左近的暗礁群称为“曾母暗沙”,如今是我国最南端的国土。
明末,张杰绪等人建立的小王国存在时间并不长,他们先是以南华公司的名义,与周边国家和岛屿进行贸易。荷兰人从17世纪开始,仗着坚船利炮侵占了整个马来群岛,纳土纳也称荷兰人征服,张氏王国就此终结。
即使经过荷兰人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纳土纳群岛上仍然居住着很多华人后裔。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岛上有2万多人口,百分之八十拥有华人血统,直到今天人口增至9万,仍有半数以上的华人。
纳土纳恰好位于九段线附近,中国曾在1947年将此地命名为“安波沙洲”。不过,荷兰人退出印尼时,把纳土纳交给了印尼。据新加坡媒体早先的报道,纳土纳群岛上的华人曾有独立建国的想法。
明清两代都有华人下南洋,尤其是清朝末年,婆罗洲即加里曼丹岛上有好几个地方都出现过华人聚居区,甚至建立起兰芳共和国。这些华人用勤劳的双手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只是因为远离祖国,而最终融入马来和印尼两个国家。
马来华人还算幸运,建立了新加坡这个国家,留在马来西亚内的华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些都是当年下南洋华人留下的恩泽。只可惜中国缺乏海洋意识,没有将国土扩展到东南亚来。
如今在纳土纳周围发现了大型油气资源,印尼虽然实际控制着该群岛,但越南和马来西亚都不承认印尼的主权。围绕纳土纳的主权归属,各方仍在努力争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