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看似消极的言论,却蕴含大的哲理。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情感问题。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不吃饱、不穿暖怎能健康过活;

所谓男女,属于康乐问题,饮食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健康保障,而男女就反应了社交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异曲同工之妙,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如果没有温饱和健康,那么一切追求都是无意义的,但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男女问题是我们追求的精神目标,家庭的和谐,社会关系的融洽,身心灵的平衡喜乐才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奋斗的价值。

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他两部是:《推手》、《喜宴》。

它们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像一杯茶一样需要慢慢品味。

看后也许会摇摇头,也许会微微的一笑,但能让人有所思。这就是李安,平稳的叙事,看似波澜不惊却一气呵成,这种电影风格也很像常用来形容李安的那个词:厚积薄发。

  • 《饮食男女》1994台湾版

  • 导演:李安

  • 编剧:李安、王蕙玲

  • 演员:郎雄、吴倩莲、杨贵媚、王渝文、张艾嘉

为什么要叫饮食男女?我的理解是:饮食+男女。中国人的生活是吃饭,然后男女之事,一生就这么过了。

所谓中餐中的“大菜”,指酒席中后上的菜,也泛指酒席。

电影一上来那段中国大菜厨师蒸煮的手势就把人给镇住了,看得人眼花缭乱……梅菜扣肉、客家小炒、酱爆海螺、清炒螺片、双椒爆炒鱿鱼头、黄焖鸡翅、肉骨茶、香酥叉烧酱排骨、茭白木耳炒肉片、咖喱小龙虾、西洋参炖乌骨,这是我最喜欢的开篇:

孔子《礼记》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谓“饱暖思淫欲”

饮食之事,男女之事,

皆人之大欲也。

结合电影内容,

细思即解……

电影说一位父亲和三个女儿的故事,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师老朱退休后,渐尝老年生活的诸多尴尬: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并无将三个女儿齐齐拉到饭桌的吸引力,已经长大成人的她们,心里藏了许多比陪父亲吃饭更重要的事;多年老友的突然离世,令他在友情这块也有了缺口;而对厨师来讲最重要的味觉的丧失,则将其彻底推到人生的低谷。 三个女儿虽各忙各事,却也操心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计划着为其找个老伴,但她们没料到老朱早已悄无声息地谈起了“黄昏恋”……

这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中国式家庭故事,一气呵成,绝无尿点。里面关于人文情结的一段,放这段“最后的宴席”,你们自己去体会一下: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

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

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

所以,修行是人一生的功课,也只有懂得了“饮食、男女”这两个根本的命题,我们在遇到迷茫、痛苦和困惑时,才能镇定自若,不忘初心,从根本上反思自我,从而实现一个知足常乐的生活的状态。

知足常乐,并非委屈求全,也不是将就过活,而是对人本真需求的把握,并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综合自李安《饮食男女》、南怀瑾《论语别裁》,音乐陈慧娴、陈淑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