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北宋时,它叫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很多,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等地。密州人杰地灵。如果从舜帝算起,有五千年历史。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录》的作者赵明诚,还有《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还出了汉献帝皇后伏寿、唐高祖万贵妃以及刘统勋、刘墉父子两代大清宰相等名人。其实,我最关注的却是一位非密州人士——密州太守苏轼。
知密州只有两年,但对苏轼来说,却是颇为重要的两年。知密州期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数量众多,得以留世的诗词曲赋共计209篇;质量上乘,其中就包括脍炙人口的密州三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知密州期间,苏轼的心态从曲折复杂、矛盾挣扎,最终趋于平和超然,为日后磊落静定、恬淡从容、风雨不惧、宠辱不惊的伟大人格的养成,勾勒出基本的轮廓。
其实,苏轼自请继续外放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政治漩涡。当时,朝廷中有人也不希望苏轼返京,继续外放,以隔断苏轼与神宗的联系,为变法扫除障碍。于是,朝廷做了个顺水人情。不日,上谕到达杭州,苏轼“罢杭州、徙密州”,被任命为密州太守。 密州之于杭州,差别何止天壤。杭州是朝廷序列中仅次于京城汴梁的一等上的大州,人间天堂。密州呢?不过是一个六等下的荒蛮之地。苏轼的心情低落到极致,唯一的动力,就是期待与弟弟快点相见。苏轼姐弟六个,长兄和三姐妹早夭,独留下他和弟弟苏辙。苏轼与苏辙人称“二苏”。他们的名字都与“车”有关,里面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在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知子莫如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在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苏辙比哥哥苏轼小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从小,兄弟俩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分离。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提起衣裤先趟过去)。”“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苏轼夸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在当时便被称为佳话。黄庭坚称他们是“二苏上连壁,三孔立分鼎。”苏轼、苏辙两人同登进士,入仕之后,由于政见相同,更是互为犄角,同进同退,所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苏辙年少时曾共读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对“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两句感慨甚深,约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送进御史台监狱,一关就是103天。在狱中,苏轼几度欲自杀,可是料想弟弟苏辙亦必不肯独生,只得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一天,平时给他送饭的大儿子苏迈去筹钱,临时代为送饭的人不知道父子俩事先暗中有“若有不测,则送鱼”的约定,送了一条熏鱼。苏轼见状大哭,自料必死,马上给弟弟苏辙写下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的最后四句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读罢这首诗,苏辙声泪俱下,心如刀绞,他知道这是哥哥交代后事的“绝命书”。苏辙要救哥哥,几次上奏神宗皇帝,愿免一身官职来赎兄罪,但被官吏压下未报。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号,终于有人出来为苏轼说公道话了。朝中好友范镇、张方平上书皇上,说苏轼在文学上是旷世奇才,希望宽大;苏轼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上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杀了苏轼,“恐后世人谓陛下不能容才”。最后,还是深明大义的太皇太后发了慈悲:“放了苏东坡!”。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得罪王安石,又受到御使诬奏,便请求外任回避,于是被朝廷放到杭州任通判。对照“三曹”中曹丕、曹植的《七步诗》,人们更觉“三苏”中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真是感天动地,流芳千古。《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自不必提,就宋代而言,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在朝中算“旧党”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却是“新党”的中坚人物,另一个弟弟曾肇又是“旧党”的重要角色,因为政见不和,兄弟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又比如,北宋奸臣蔡京与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为了利益之争,后来水火不容。
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门是才华井喷的一家,父亲苏洵连同苏轼、苏辙两弟兄,世人尊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门一家就占有三个席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才华而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一家。问题是,曹家家风甚坏,兄弟“相煎何太急”。苏轼与苏辙志同道合,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公元1097年,苏轼第三次被贬于海南儋州,苏辙也因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弟弟送哥哥出海,诀别于海滨,从此一南一北,隔海相望。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月,苏轼被赦北还,因早已染病在身,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享年六十六岁。次年,苏辙遵照苏轼的遗愿“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将兄长葬于河南郏县。十一年后,苏辙卒于许昌,也葬于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任上创作的,词中把近古罕见的兄弟之谊表现的淋漓尽致。齐州与密州相距不到八百里地,但苏轼苏辙两兄弟都因公务在身,别离七载仍无法相聚。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将离开密州,迁任汝州知州。汝州紧邻汴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程度,较之密州自有天壤之别。消息一出,苏轼窃喜不已。此时,新政恶果渐渐显现出来,王安石的相位岌岌可危,这更让苏轼喜不自胜。超然台上,举杯邀月,神游飞天,起舞徘徊,心潮起伏,顿时涌出难以排遣的悲欢离合之情。于是,苏轼乘酒兴正酣,弄墨挥毫,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诞生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永远是一个谜。人们对她的兴趣从未衰减过,每个时代都有人向月亮发出追问。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追问者应该是屈原。他以《天问》问天:“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意思是说,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诗仙李白曾经这样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实,李白对月亮如何运行并不感兴趣,只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剑气,他的愿望只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堆里”。张若虚与月亮的对话,在那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达到了高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其实是在接戏前人的未竟之思。古人常常认为,有才华的人都是星素下凡。李白之所以人称谪仙人,是因为人们觉得他不是地上的凡人,而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了人间。苏轼也自认为是谪仙,他把天上宫阙当成前世的家乘风归去。后来的事情表明,苏轼自称仙人并非全无道理。他在去世前的十年里,一切官衔全被剥夺,所有著作严禁印行,凡刻有苏轼诗文或他的字的石碑,都被朝廷下令销毁。后来,一位道士向“道君皇帝”宋徽宗奏称,自己见过变身文曲星的苏轼,在玉皇大帝驾前掌管诗文。闻听此说,宋徽宗匆忙给苏轼恢复了最高的官爵。琼楼玉宇固然美好,但苏轼却不是很乐意回归仙班,他怕“高处不胜寒”。传说,唐玄宗曾被一位叫叶静的方士引导去月宫游览,到了之后发现,“寒凛特异”,唐玄宗冷不能禁。难道苏轼也患上了恐寒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对人间的留恋,是不是仅仅因为担心天宫太冷?是不是始终爱君,始终在感激皇恩,所以不忍乘风归去,回归琼楼玉宇?
苏轼留恋人间,未必是感恩,更有可能是骨子里对尘俗生活的热爱。受老庄思想影响,苏轼常常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如寄”的感慨,但同时他又始终都在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苏轼是一个美食家,他不但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还擅长酿酒,精茶道,晚年到了岭南蛮荒之地,反而“不辞长作岭南人”,只因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密州超然台上写就的,是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写就的,特定的地点、时间以及苏轼所处的大环境,就决定了作词之时他的心情一点也不超然。虽然全词描述的都是景象,但景象透出的却是词人极想入世求用,暂时受挫、却越挫越勇的内心独白。虽然还是渴望求用,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苏轼少了些盲从,多了些理智;少了些随性,多了些谨慎。经历了太多希望、失望的交替折磨后,现在的苏轼既不是初任凤翔通判时的懵懵懂懂,也不是初知密州时的怨怨艾艾,其政治素养已到了相当的程度,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自己留足了退路:词的小注里写得很清楚,是在中秋之夜酩酊大醉后的胡言乱语,而且是思念弟弟苏辙的连篇醉话。不管是谁,总不至于和一个醉汉过不去吧?毕竟,当时的政治形势依然不明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而且随着新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权力争斗也越来越激烈,苏轼既有“我欲乘风归去”宏图大展的渴望,同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生怕再次陷入党争的漩涡。是进是退?是上报君恩,还是退隐山林?苏轼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中秋之夜,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之时,深深想念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弟弟苏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是写景,下片是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苏轼请调密州本就是为了接近弟弟苏澈,密州与苏辙所在的齐州不远,不到词中所言的“千里”,但由于两人都疲于官事,至今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不懂事的月亮,在这七年间竟然每个月都圆那么一次,尤其以中秋为甚。就拿今夜来说,月光悄悄地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蓦地照向屋里失眠的人。她就这样耀眼地照着,月亮有多亮,不眠人的心中就有多凉。上一次兄弟相见是什么时候啦?上一封通信又有几个月了吧,苏辙现在的身体怎样?跟同僚相处的融合吗?月儿总是无情,今夜最残忍。苏轼不准备跟月亮计较啦。月亮运行自有其道,就像再亲密的人都会离离合合一样,此事古难全,人力难强求。与其跟不通情理的月亮较劲,倒不如许点儿实际的心愿。苏轼想到的,也是千里之外苏澈想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质朴有力,道出了亲人对亲人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平平安安,不贪富贵贪长久,儿时母亲的精心呵护,长大后父亲的谆谆教导,他们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儿女们可以长命百岁,一辈子开心快乐吗?而今,父母早已西去,世间只剩下手足,二人相互扶持,彼此慰籍了。纵不能联席共枕,共赏婵娟也好啊!高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悲欢离合。因此,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技冠群芳,成为领衔之作。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苏东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和人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他振起想象的双翅,巡视天宫,叩问上苍,俯瞰人间。在唏嘘感慨之中,不由得发出了“不如归去”的喟叹。但这种归隐决不是对现实的逃逸和回避,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人文情愫使他禁不住发出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吟咏着它,在异地他乡思念故乡亲人。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与离恨。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2020年8月1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王刚,1948年12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国家一级演员,节目主持人,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
1982年,王刚因播讲七十五回评书版《夜幕下的哈尔滨》而被广泛关注。1984年,在电视剧版《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饰演说书人。1986年,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1年,因主播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1994年,因在古装喜剧《宰相刘罗锅》中饰演和珅而被人们所熟识。王刚也凭借该剧获得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和第1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1998年,主演古装武侠剧《霹雳菩萨》。2001年,因在古装喜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与张国立、张铁林合作而获得铁三角称号。2002年,开始主持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2005年,在古装剧《一生为奴》中饰演僧格林沁。2007年,主演古装剧《少年嘉庆》。2008年主演电影《大灌篮》。2010年,在奇幻电影《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中饰演桑丘。2012年,与小沈阳领衔主演抗战剧《杀倭令》。2013年,在当代家庭剧《家宴》中饰演老冯头。
姜嘉锵,出生于1935年, 浙江瑞安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考评委员、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任职于中央民族乐团。擅长演唱中国古曲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演唱的《枫桥夜泊》(黎英海曲)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并获台湾第九届金曲奖的最佳演唱人奖(1998年)。
姜嘉锵曾到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数十个国家,并应邀在日本、新加坡讲学,得到国际朋友的高度赞扬。1984年在洛杉矶第二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艺术节上的演出被誉为"艺术节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中央电视台以《曲曲动情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声通中外、情达今古》为题做个人专题节目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多套节目,向世界介绍姜嘉锵的歌唱艺术。
多年来,他为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音像公司相继录制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钗头凤》、《水调歌头》等及现代题材作品《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草原恋》、《川江无处不飞歌》、《挑担茶叶上北京》、《逛新城》等近五百首歌曲。并为《诸葛亮》、《家反悍秋》等数十部电影、电视片演唱主题歌或插曲。录有《华夏之声》、《宋·姜白石歌曲》等专辑唱片及磁带。2005年出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专集》,荣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2007年《下四川·中国优秀民族歌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