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26年,长安街头人声鼎沸,名臣主父偃...
前126年,长安街头人声鼎沸,名臣主父偃被公开斩首。临死前,他泪流满面仰天长叹道:“我替陛下建奇谋,平天下,竟落到如此下场,恨没听孔车的话!”说完,刽子手屠刀重重落下,主父偃人头落地。
主父偃是西汉初年著名的谋士,汉武帝的宠臣之一。他临死前的遗言说是悔恨,但却让人觉得充满怨气,似乎在控诉汉武帝卸磨杀驴,并感叹命运的不公。那么,主父偃被杀到底冤不冤呢?其实,一点也不冤。
这还要从主父偃的生平说起。主父偃出生于齐地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刻苦钻研“长短纵横术”和“易经春秋百家”,但由于性格孤傲,在齐地游学时,经常遭到儒生排挤。一气之下,主父偃来到长安寻找机会。
经过机缘巧合,主父偃见到了汉武帝,并用一番高谈阔论将其征服,汉武帝激动地拉着主父偃的手说:“何相见恨晚也?”从此主父偃飞黄腾达。《智囊》记载:“数上书言事,迁谒事、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主父偃如坐火箭般升官,俨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但这还不够,让主父偃真正走上人生巅峰并名垂青史的,是他给汉武帝出了一个主意。这个看似简单的主意,竟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阳谋”。
原来,自夏商周以来,分封就是难题。而西汉同样诸侯国林立,各家各管一摊子,汉武帝想搞集权,就得削藩。削,怕诸侯逼急造反;不削,又怕诸侯尾大不掉。为此,汉武帝每日辗转反侧,非常头疼。
也正在这时,主父偃惊喜登场。《智囊》记载,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说:“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啥意思呢?就是命令诸侯王把地盘均分给儿子们。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推恩令的施行一举两得,不仅使诸侯的地盘和实力越分越弱,还能让王子们感恩戴德,完美且彻底解决了汉武帝的心头之患。推恩令也由此成为后世帝王削藩的参考答案。
主父偃聪明吧!古往今来,像他这么聪明的人也没有几个。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主父偃如此聪明,又为何会落到被街头斩首的下场呢?通过阅读《智囊》,我们发现主父偃之死就是咎由自取,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做人不知进退。推恩令后,汉武帝对主父偃言听计从,甚至废立皇后之事都以他的意见为准。这是何等尊荣!《智囊》里记载:“大臣皆畏其口,贿赂累千金”,主父偃膨胀,疯狂敛财,照单全收。
第二,做事不留后路。主父偃衣锦还乡后,担任齐国相。当初与他不睦的儒生们纷纷前来祝贺,主父偃却不打算尽弃前嫌,反而羞辱他们道:“你们这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快滚出我的家门!”
虽然主父偃扬眉吐气了一番,但却把齐国士大夫阶层的人彻底得罪了,再加上他在朝中肆意打击政敌的行为,此时的他,可以说是已经自绝于朝。
当时主父偃有个幕僚叫孔车,他担忧地对主父偃道:“您行事如此蛮横,若有变,悔之无及啊!”主父偃不忧反笑:“我是大汉之功臣,就算倒行逆施,又能奈我何?”主父偃不听劝,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吓唬齐王,扬言要把齐王的丑事告诉朝廷,齐王很害怕,竟然上吊自杀了。大臣逼死了诸侯王,这事非同小可。主父偃的仇敌们抓住机会,纷纷上书控告。因此,主父偃被打入大牢。
墙倒众人推,很快主父偃收受贿赂的事,尤其是收取诸侯贿赂的事也曝光出来。汉武帝勃然大怒命令严审,主父偃很聪明,咬死不承认,时间一长,汉武帝有些心软了。
本以为事有转机时,大臣公孙弘却在朝臣的推举下面见汉武帝:“齐王之死,怎么说主父偃都是首恶,若不杀难以服天下!”汉武帝沉思良久,遂命令将主父偃当街斩首,并满门抄斩。自此,一代谋士主父偃落幕。
《智囊》里有句话:“智及仁不及,虽得必失;仁及孝不及,虽忠必反。”主父偃是个聪明人,但他居功自傲,明显缺少为人处世的智慧,属于典型的有智商没情商,即使得到也终将失去。最后落到死于非命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为人处世的智慧多么重要,它不仅能决定人生的深度,也有可能决定人生的长度啊!明朝鬼才冯梦龙就写了一本绝世奇书,名叫《智囊全集》,里面包含华夏5000年1238个人物3000则智慧故事,更难得每个都有趣有料,读之爱不释手。
康熙雍正将其列为禁书,自己却枕边常备,曾国藩李鸿章随身携带翻阅,都是想汲取其中的智慧。我推荐的这套《智囊》,文白对照,一套6本,1000多页,秒杀价才38元,一本不到7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