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异常步态康复训练指导
偏瘫是由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导致脑损伤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之一,主要表现为身体一侧肢体的运动及(或)感觉功能障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在上肢主要表现为屈肌肌张力过高,下肢则表现为伸肌痉挛。
在偏瘫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步态训练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很多患者对其将来可正常行走抱有很大的期望,故此对患者的心理效应也很大。
很多人认为步态训练仅在偏瘫训练的中后期进行,但其实其应贯穿整个偏瘫康复训练过程。步行是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对于偏瘫患者,康复师在制定康复计划和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随时保有是否会影响到今后步态恢复的观念。
下面详细介绍各个时期偏瘫步态训练的方法及内容。
步态训练准备期
此期即为进行步态训练前所应做的训练,乃脑卒中病情稳定后,随着康复训练的开始而开始,在此期,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分为三个阶段,软瘫期、硬瘫期及分离期。软瘫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感觉及随意运动丧失;硬瘫期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出现部分随意运动,但表现为共同运动模式;分离期的患者瘫痪侧肢体出现分离运动,但分离运动不充分。
主要训练方法:
1、软瘫期,应注意良肢位的摆就放,训练方法主要是关节的被动活动、床上长坐位、站立床等。
2、硬瘫期,在以上训练基础上加上抑制痉挛模式的训练,如牵拉;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训练,从而诱发分离运动的出现,如固定其他关节来训练某一关节的活动;肌力的训练,可从无阻力训练,到抗自身重力训练,再到抗阻训练,这个方法可结合关节活动度来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从床上坐位平衡,到床边坐位平衡,到床上四点、三点、二点跪位平衡;桥式训练等。
3、分离期,则可进行肌力的加强训练,平衡功能的加强训练,同是继续抑制肌肉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治疗康复训练,使患者能进入稳定的站立期,从而可进行早期的离床训练,促进异常模式的恢复。
步态训练准备期,是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的整体康复训练。在这期间,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平衡能力,抑制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为步行的三个前提条打下击础。
原地步态训练期
功能障碍
此期患者可凭借自己的能力站起来,但由于下肢肌力及平衡协调能力低下,骨盆的稳定性、髋膝踝足趾的生理活动功能欠佳,使患者不可步行或步行时姿势异常程度过高。
主要训练方法:
1、斜板站立训练,以牵拉趾屈肌,矫正足下垂内翻;
2、下肢的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的加强训练;
3、骨盆的调节能力训练,这个可结合平衡训练进行练习,如在床上练习四点、三点、两点跪位及双腿站立平衡训练时,可使身体左右前后倾斜和上下起伏,并控制好骨盆的倾斜度和上下起伏的幅度;
4、髋、膝、踝关节和足趾的功能性训练,主要是各自的关节生理活动,可进行关节主动抗阻训练等;
5、原地迈步姿势训练,可在身体前方,放一障碍物,让患者在原地来回跨过,也可让患者进行原地迈楼梯练习等,
6、佩戴助行仪,给予正确步态的训练,特别是膝关节有选择地屈伸,摆放时足内翻的控制及髋关节的内收。
原地步态训练期对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极为重要,很多患者就是在此期的训练不达标,而过早的进行步行,致使以后步行的姿势欠佳,为恢复练习增加难度,有的甚至终生不可得以纠正。
步行训练期
功能障碍
经过前两期的训练,患者身体的整体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期,由于下肢肌力及平衡协调能力未能达到正常,骨盆髋膝踝足趾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欠佳,特别是骨盆调整和膝关节稳定性的控制能力不够,所以患者在步行时可能表现的不协调,步长、步幅、步宽等都较正常有所差异,严重的还可能存在膝反张的异常模式。
主要训练方法:
1、下肢肌力、平衡、协调能力训练,同原地步态训练期,但应有加强;
2、步行姿势调整,可让患者对着镜子行走,治疗师跟在后面,帮其调整,给予患者视觉与感觉的双重刺激;
3、上下楼梯练习。
偏瘫步态的康复,同样受到偏瘫患者整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对于痉挛性偏瘫患者,单纯的康复训练无法解除肌张力高问题的患者,就需要借助FSPR手术治疗,解除肌张力高的问题,为康复训练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