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朱店,走过我自己-6
朱店粉丝长又长......
杭州有两家本土小吃店,连锁店开到很多社区里了:新丰小吃和知味观。偶尔路过,邂逅它们当中的任一家,我都会走进去,要一碗牛肉沫粉丝汤喝,不为解饿,只为喜欢。
单位食堂是提供早餐的。有时候,经过隔壁小区那家包子铺的时候,我忍不住过去,问老板喊一声:“包子来一个!”老板准会问:“肉的还是菜的?”我就告诉他:“不要肉包子,也不要菜包子,我只要粉丝包!”
偶尔熟人聚餐,坐上中餐厅的大圆桌点菜,服务生捧上精致的菜谱,大家轮流点菜。轮到我点,我只会说:来个肉末粉丝煲吧。服务员说:没有!我就改口说:来一个蚂蚁上树吧!
人的记忆力最好的部位不在脑子里,而在舌头上。舌尖总会把那些特殊的味道刻画在味觉深层,变成一种不可磨灭的家乡记忆。无论离家多远,你都会找个机会,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品味,再回味。
不得不感谢生活,它就是一位设计大师。它在你的不知不觉中,精雕细琢地设计了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对于食物的喜好与依赖。
小时候,总觉得饭不够吃,菜不够香,一年里值得期盼的日子也只有过节日和过生日了,因为可以稍稍改善一下饭菜的味道和内容。可是到了那吉庆节日,美食明明就在眼前了,肠胃却不一定受得了。所以,鸡鸭鱼肉这些开荤大菜,即使在过年,也不敢敞开肚皮胡吃海喝。正月过大年,只有三样菜,能让我从初一吃到十五:包心菜、海带和粉丝。
喜欢吃包心菜,源于田园对我们的馈赠,也源于我们对田园的钟情;喜欢吃海带,最初是因为吃不到海鲜,后来是因为受不了海鲜,海带就成了亘古不变的“海味”了!
而对粉丝的偏爱,最初竟源于老家人偷懒的吃法。
记得老家有一种烧炭的火锅,土名称叫“旋子”。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坐过夜(吃晚饭)的时候,不想弄什么像模像样的菜了,烧几个明炭出来,置于旋子中央的鼓肚里(灶膛),旋子的容腔里的汤汁咕咚咕咚冒气泡了,就可以放各种食材了——其实也没什么食材,多是白天的菜汤回锅再加热,鸡鸭鱼肉一锅烩了。这时候根据火候和汤汁的实际情况,可以添加绿叶菜,可以加放土豆或者藕块,也可以端一块老豆腐,一刀一刀地往旋子里切。时间短了或者炭火不旺,叶菜、土豆或藕片,不易煮熟;时间久了或者火大了,叶菜容易烂,土豆或者藕块又太粉。吃旋子火锅的时候,最理想的作料应该是粉丝,尤其是那种不糊不浆的绿豆粉丝,就着旋子里的汤底,无需添加别的调味品,一小把粉丝淹没在汤下,很快就会软化。喜欢韧一点的,软了即可吃,喜欢糯一点的,多咕咚一小会儿也就可以下口了。
早几年,吃的粉丝都是成捆成捆地买回来的,吃的时候要用剪刀剪断。有些番薯粉丝还容易糊锅底。近十几年来,我们都选择本地产的朱店粉丝了。朱店人一定是吃粉丝吃出了门道,你看朱店粉丝,精致的小盒子包装,粉丝粗细均匀,洁白晶莹,一小把一小把地捆扎着,开锅前无需拿剪刀。一把朱店粉丝刚好够一人一顿的吃量,吃的人多,可一把把地添加。
我吃朱店粉丝,用的是淡汤,或者干脆白水煮,煮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捞起来,放碗里、放碟子里,再加川崎调料拌着吃;没有川崎,不打紧,辣酱、豆瓣酱、甚至豆腐乳都可以拌粉丝吃。最简单的拌料,洒几滴酱油也行。
记得某一年过完年,打算去县城大超市买点土特产带回杭州送人,姐夫说,不用去买了,家里有现成的土特产:朱店粉丝!原来年前我姐在某家企业帮忙,企业主给员工发的福利就是一箱箱的朱店粉丝礼盒装。我一口气拿了十盒朱店粉丝,带回杭州送人。送到后来,舍不得了,留了两盒,把家里搁置已久的电火锅派上了用场。
嘿嘿,谁叫我就好这一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