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铁路坳街上
小时候一直没搞明白,明明是一样的塆子、一样的村落,凭什么在刘家塆走来走去只是叫做“在外头荡”,在铁路坳走来走去却叫“上街”?
铁路坳和刘家塆只有一个岗背的间隔,人口还是咱刘家塆多一些,偏偏他们铁路坳却有一所公办小学(一度升格为初中),还有一家公社合作社的常驻门市部,就因为他们多了这两样,刘家塆的伢儿上学要去铁路坳,刘家塆的生活日用品要去铁路坳买,搞得一座山峁两边的塆跟两个社会似的,差别大得很。
铁路坳是刘家塆出村往南的必经之地,虽然住着一样的种田扒土巴的人,在刘塆人眼里,铁路坳的人不是塆里的人,也不是村里的人,是街上的人,因为我们刘家塆世代称呼铁路坳为“铁路坳街上”。
铁路坳原本不是一条街,更不是一条铁路,它就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坳。山坳位于寅卯山以南三里地,从寅卯山方向过来的行路人,在这个山坳尽头面临两条去路:往东北方向走可以去扒锄港、黑鼠庙甚至更远的细王坳、大王坳乃至三家店,往西北方向走可以过张安河去梅梓山、金盆架甚至汪岗。也就是说,很多年前这个不知名的小山坳就是一个三岔路口的落脚点。
老人说,最先发现这个山坳的是一个姓南的大户。南大户大概不是本地人,因为他在寅卯山上建了一个寨子,就是南家寨。南家寨建成不久,即遭到寅卯山下的易家凉亭的村民的反对,怪罪南家寨霸了易家人赖以生存的山林,易家南家常常闹不和。南家寨主大概因此烦不胜烦,就爬到寅卯山高处一望,果然望见三里地外的这个小山坳,心想就在那儿开出一个码头吧。于是暗中派人查看地形,并在小山坳稍平的中部地界上支起一个窝棚,叫自家寨里的铁匠铺率先开到那里营生。
南家寨主老谋深算,他先开铁匠铺是打着小算盘的:在易家凉亭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他先打造一些看家护院的家伙什,真到了两家撕破脸皮干仗的那一天,他这个外来户也不至于吃亏。铁匠铺开在山坳里,整天叮叮当当地零敲碎打,吸引了附近的庄户人家,纷纷拿自己家里的锄头犁耙等农具来锻造淬火,歪打正着地把铁匠铺子的生意带旺了。铁匠铺的生意好起来了,铁炉子里烧出的废渣也就多了,老铁匠不敢擅作主张,带话给南家寨主,怎么处理铁渣子。南家寨主一心防着易家凉亭,哪里管得了铁匠铺的废渣问题,让他们自行处理算了。这小山坳里也没别的地方可以存放废料,铁匠师傅们就在铺子门前的一条路上一层一层地铺倒铁渣。铁匠铺的营生好了,来往的人就越来越多,铁匠师傅们看南家寨主也没心思管他们,他们就在铁匠铺隔壁左右支起更多的棚子,额外经营打铁以外的其他生意,居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集市,一条生意街。原本寂寞的一个小山坳,从一个铁匠窝棚起步,逐步发展为各种生意兴隆的小集市,进而招来了不少生意人在此落脚定居,一条废铁渣铺成的小路两旁商铺林立自然就成了一条街,不知名的小山坳就这样成了远近闻名的“铁路坳”。
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大概是自从1905年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开始的,很多人从此认识了“铁路”这个词语。但在此之前不知多少年,刘家塆隔壁就有了一条叫做“铁路坳”的街道,虽然这两个“铁路”没有一丁点的联系。
铁路坳生意做到最大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寅卯山那边的朱家店,住户、店家、当铺一应俱全,曾经有一位姓李的马贩子也在此地做过买卖。后来实在因为地少人多,贩马的李掌柜就在铁路坳的南端置了一块地,用来圈马,号称李家马队,当年那规模估计是今人不可想象的。
南家寨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经营过铁路坳,此后也没有插手过铁路坳;李家马队什么时候没落的我不知道,只知道李家马队的地名还在。我小时候,铁路坳还是很热闹的一条街,住户以韩姓为主,还有江胡陈李南等姓,出过市里县里的大干部,也出过好多为人称道的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