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美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鳄鱼、玉鸟鉴赏

殷墟妇好墓 玉鳄鱼

玉鳄鱼线图

此件商代晚期玉鳄鱼长93.1毫米,宽32.9毫米,厚3.3-4.7毫米,重量为30.6克,静水密度为2.79克/立方厘米,目验材质为透闪石。

玉鳄鱼为青色玉质,可见絮状物,微透光。局部有白色及土色沁。器形扁平,鳄鱼作伏卧状,头较小,方形眼,前足外伸,后足内屈,三角形尾。口下有斜孔,短吻,两足之间有一较大的圆孔。正面刻纹较细致,为云纹,尾部雕出心形纹样;另一面仅雕出四足与尾端的纹饰,腹部只雕方格形纹。

知识拓展

妇好墓出土这种生物形象的玉器,有四五件,像蛙、像鳖,又像鳄鱼,不知为何物。但无论为何物,它们都是水陆两栖爬行动物,生活在温热潮湿的地带,是殷墟古生物环境的极好体现。现在看来,大象、乌龟、鳄鱼这样的生物在殷商先民眼中并不陌生。

古气象学研究已经有证据表明,那时中原大地恰似今天的江南,比如今同期的平均气温要高出10 度,湿度也要大很多,倘若这种说法成立,这只玉质的鳄鱼形象说不定就来源于生活。

鳄鱼是很多原始部族的图腾,但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里提的并不多。现今有一些人类学家研究认为鳄鱼有可能是龙的雏形,这让好多中国人跌破眼镜。不过鳄鱼与龙似乎还是有些关系的,鳄鱼在古代民间亦有“鼍龙”的别名,俗称“猪婆龙”,《本草纲目》更是将鳄鱼归入药材,称其为“土龙”。

可以想象,古人似乎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谈鳄色变,他们还是很友好地对待这种生物的。姑且称它玉鳄吧,这只小玉鳄的形制也是罕见得很,身体部分有比例匀称的网格纹,尾巴部分有一个精细打磨的小凹面,颈部有一个硕大浑圆的钻孔,不明白是何意图。网格纹是尚未完成的纹饰,还是代表甲壳的图案?大圆孔打在咽喉部位,是有指示内涵,还是仅仅用作穿系?尾巴上的凹槽又是什么意图?真想把这只小鳄鱼唤醒,让它说出个究竟。

殷墟妇好墓 玉鸟

此件商代晚期玉鸟长20.8毫米,宽20.5毫米,厚1.3-5.1毫米,重量为3.1克,硬度为5-5.5莫氏度。经拉曼光谱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整器受沁为黄褐色,基质颜色不明,不透光。器形扁平,器身上可见朱砂痕迹。整器作立鸟形,长喙略勾,以细阴线刻出巨大的臣字形眼,冠部有四个齿状扉棱,靠近喙部的扉棱上对钻一小孔。身短,胸部微凸,长尾垂地,尾爪在同一平面上。足略前屈,上饰卷云纹,爪微凹抓地。

知识拓展

先秦时期,鸟被用在方方面面,远比我们今天寓意吉祥的表面含义要复杂得多。别看这些玉鸟刻画生动,它们可不只是用来赏玩的,鸟背后的思想内容可以链接出一连串家国往事,试说三则。

《千字文》里有“鸟官人皇”一句,华夏先祖有鸟崇拜不假,可用鸟做官职名称也是超乎想象的。东夷少昊氏集团把鸟奉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崇拜对象,即以鸟命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有那么一个国度,文武百官上朝皆互称鸟官,且将之视为荣耀和尊崇,画面是不是很生动?

先民爱鸟,是有实实在在的考量的,他们将鸟视为神明,亦赋予它最重要的使命。“玄鸟”是一种应时而至而归的候鸟。《礼记·月令》记载:在仲春之月时,“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仲秋之时,“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里,鸟被作为观测天文、查看四时变化的信使,鸟可以带来风调雨顺的前兆,在我们这个农耕古国,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依托玄鸟,商从此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逐渐强大的生命力。

还有一种上古时期崇鸟的行为,表现为人鸟合一的想象。《山海经》里的《海内经》记载:“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神话故事里,鸟展开人类想象力的翅膀,直捣人心,这也见证了华夏先民对鸟用情之深。

话说,这只萌萌的玉鸟,是不是也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呢?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