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沿用至今已1700余年,被后世尊称为“医方之祖”。

既然仲景方的组成如此周密精详,必以相当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作为基础。

笔者通过对古典医著的研习,认为仲景方就是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揣谫陋,试论于下。

01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

《神农本草经》卷,共载药物365种,旧说为神农氏所作,而不见于经史,《汉书·艺文志》亦无记载。

《淮南子》虽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但尚无“本草”之名,且这一记载难以定论,实无可考。

现存之《神农本草经》,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本草经集注》之中,弘景自序曰:

“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纳余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称神农本经,予以为信然……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饬之尔。

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糜,十不遗一。

今之所存,有此三卷。其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考陶氏距仲景、元化之时不到300年,当时,他已看到过仲景之书,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在《神农本草经·序录》后说:“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

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

清代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序》亦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细加研究,信有而征。

02

《本经》上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先从《本经》上品说起。

一、山药

如薯蓣一药,《本经》载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仲景《金匮要略》即重用薯蓣为君,制薯蓣丸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二、麦门冬

又《本经》载麦门冬主“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金匮要略》亦重用麦门冬为君,制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此证乃胃中津液枯燥,肺失濡润所致,麦门冬汤为培土生金之法。

三、泽泻

《本经》谓泽泻能“消水”,“久服耳目聪明”。

《金匮要略》即重用泽泻为君,制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取其消水之功,水气一去,则耳目聪明,冒眩自除。

四、茵陈

《本经》谓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故仲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均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疸要药。

五、茯苓

仲景方多用茯苓,《本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恶……烦满咳逆……利小便"。

故《金匮要略》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的苓桂术甘汤、治“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均重用茯苓为君药。

《金匮要略》又有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其咳满”;五苓散、猪苓汤皆用茯苓以利小便。

陈修园认为茯苓“其功在于'利小便’语”,《金匮要略》亦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两方中均用茯苓,只是一为君药,一为佐药而已。

六、桂枝

《本经》牡桂即今之桂枝,主治“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考《伤寒论·少阴篇》有半夏散,方中即用桂枝治少阴寒结喉痹。

“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枝能纳少阴之气,故治吐吸,此《金匮》肾气丸治内饮用桂枝之义。

桂枝芍药知母汤,用桂枝为君,以利关节,故能治“诸肢节疼痛”的历节病。

小建中汤用桂枝则为补中益气而设,故用治虚劳病。

七、大枣

仲景方亦多用大枣,《本经》载其“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

仲景苓桂甘枣汤用大枣十五枚,十枣汤用大枣肥者十枚,均取其“主心腹邪气(水邪),安中,养脾,平胃气”、“和百药”之效。

炙甘草汤重用大枣至三十枚,为仲景方中大枣用量最多者,即取其“补少气,少津液”,以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

八、滑石

《本经》用滑石治“癃闭,利小便”。

《金匮要略》有滑石白鱼散、蒲灰散、猪苓汤,三方均用滑石,主治“小便不利”。

九、赤石脂

《本经》又载赤石脂主“泄利,肠澼脓血”。

《伤寒论》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治“利不止”,以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均重用赤石脂为君药固涩下焦。

十、阿胶

《金匮要略》云:“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此方以阿胶为君药,对照《本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腰腹痛……女子下血,安胎”,正与胶艾汤的主治证完全吻合。

03

《本经》中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再看《本经》中品。

一、麻黄

《本经》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联系《伤寒论》治太阳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用麻黄汤“发表出汗”,即重用麻黄为君。

二、紫菀、款冬

又紫菀、款冬二药,《本经》均“主咳逆上气”。

故《金匮》射干麻黄汤中紫菀、款冬并用,以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三、知母

观后世本草书籍鲜有记载知母能治浮肿者。惟《本经》谓知母“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故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知母条下加以按语:“《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

四、贝母

贝母条下,《本经》并无一字提到治咳,联系仲景治咳诸方,亦无一方用到贝母。《本经》载贝母主“淋沥邪气”。

《金匮》有当归贝母苦参丸用治“妊娠小便难”,方中之用贝母,初学者常感费解,唯读《本经》之后,使人豁然开朗。

陈修园注曰:“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

今余再为作解:厥阴肝脉过阴器,贝母善于开郁化气,肝之郁气一解,何忧淋沥不愈耶!

五、栝楼根

《本经》载栝楼根“主消渴”。

《金匮》有栝楼瞿麦丸,以“其人苦渴”,故用栝楼根为君药。

又《伤寒论》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二方俱用半夏,若渴者,即去半夏加栝楼根以滋之。可见仲景之加减法,亦本《本经》而来。

六、芍药

《本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观《金匮》治“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当归芍药散,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癥痼害”的桂枝茯苓丸,治“寒疝腹中痛”的乌头桂枝汤,治“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诸方俱用芍药。

尤其值得提的是,后世一些本草书记载芍药能“敛阴”,故一般不用于小便不利之证;而《本经》却言芍药“利小便”。

观《伤寒论》太阳篇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少阴篇有真武汤,俱用芍药,用治“小便不利者”。

七、枳实

《本经》谓枳实“除寒热结,止利”。乍一看来,寒热结与利似乎为相反的两种病,而枳实并能治之。

观《伤寒论》治阳明热结的大承气汤有枳实,《金匮》治“下利,脉反滑者”,亦用大承气汤,同样有枳实,一则除热结,一则止利,此乃异病同治之妙用也。

八、吴茱萸

吴茱萸之功效,《本经》谓其“温中、下气、止痛”。

《伤寒论》治阳明病“食谷欲呕”,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均以吴茱萸汤主之,方中重用吴茱萸为君药。

《金匮》尚有“治九种心痛”的九痛丸,方中亦用吴茱萸。

可见仲景真正掌握了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的功效,遣方用药,恰到好处。

九、乌梅

仲景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之为病,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

《本经》载梅实“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两相对照,句句合拍,故陈修园在读《本经》梅实条后亦谓:“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气上撞心,心疼热等,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

十、石膏

《本经》载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产乳”。

联系《伤寒论》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的麻杏石甘汤;

《金匮》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的小青龙加石膏汤,三方之用石膏,岂非“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之谓乎!

《伤寒论》治阳明无形热邪的白虎汤,重用石膏为君药。临床可见阳明经热炽盛,常“口干舌焦不得息”,必重用石膏方能热退渴止。

唯“产乳”两字,颇为费解。尝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云:“汉张仲景所著《金匮》中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中有石膏。

夫乳中者,生子之时也,其烦乱呕逆,必有外感之实热也。此实通《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以立方也”,乃知石膏用于产乳之真谛。

04《本经》下品之药与《伤寒杂病论》

一、半夏

《本经》下品之中,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

观《伤寒论》小柴胡汤冶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半夏散及汤治“少阴病咽中痛”;甘草泻心汤治“腹中雷鸣”;旋覆代赭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金匮》又有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眩悸”。

以上诸方,无不重用半夏。

二、大黄

大黄亦为《本经》下品,“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考《伤寒论》用大黄治瘀血、血闭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金匮》则有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等;

《金匮》鳖甲煎丸用大黄“破癜瘕积聚”,己椒苈黄丸用大黄治肠间有水气的“留饮”。

至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俱用大黄,则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肠中有宿食者设。

05

以上大量事实,足以说明《神农本草经》对仲景方的影响之大了。

又据笔者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用《本经》药物达136种之多,占《伤寒论》《金贾要略》两书药物总数的80%以上。

仲景方中,另有不载于《本经》的30余种药物,多为谷肉果菜之类,多用作佐使药,一般不作君药用(个别方剂除外),而且这些药物在仲景方中出现的次数亦相对较少。

从对仲景方的药物统计来看,亦足以说明仲景的用药多根据《本经》而来。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到后汉得以定稿,应是后汉(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人民治病用药经验的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其用药悉依《本经》,足证仲景方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学者必将《神农本草》字字求其精义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

当然,由于现存之《神农本草经》是由陶弘景整理后流传下来的,难免夹杂着一些道家思想,对于其中的“仙经道术”之言,则是应该予以扬弃的。

注:本文选摘自《连建伟中医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