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2月8日,元宵节。
冰箱里有一包囤货的汤圆,是果仁味儿的,不是我最爱的黑芝麻馅儿。有总胜过无,非常时期,不能任性,要惜福。晚餐的时候,三宝同学一定要遵守姥姥的“圣旨”:包饺子。于是仅剩的半颗白菜紧急上场,成为今晚饺子馅的主力选手。
包饺子的时候,外面响起了鞭炮声。不知道是谁买到了鞭炮,轰隆隆的鞭炮声响起来,听得人心里踏实。
下午带三宝同学出了一趟小区,看到南门广场上有一家三口在踢足球,爸爸妈妈和儿子居然都没有戴口罩,门口的安保小哥也懒懒的戴着口罩,鼻子露在外面。我判断他们的行为逻辑是:此处无人,且别人都戴了口罩,自己也就不用戴了?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今天的新闻,关于冠状病毒的传播,有一个新名词,叫做:气凝胶。有新闻解释说,气凝胶的意思,就是病毒会随着空气进行传播。这条新闻让人很恐慌,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还能开窗户通风么?
有个同学给我答复:你家楼层低,尽量少开窗户吧~
明天再等等官方解释吧。
今天扫台时偶遇了《朗读者》,记住了翻译家王智量的故事。
节目里,老先生已是90岁高龄。他娓娓道来自己的成长故事,妈妈的爱,令人动容。他说如果没有妈妈,自己都活不到今天。在一天只能赚一块四毛钱的年代,他买了一本60多块钱的英语大字典,回到家里,不敢对妈妈说。即使不说,妈妈也都能看出来。妈妈从衣柜里翻出一件衣服,在那件衣服的兜里,藏着70几块钱,妈妈说:这是我攒了好久好久的钱,这个月,咱们全家先靠这个过活吧。在10年浩荡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句话听上去好俗气,又毫无新意,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坚持意味着什么。当哥哥在上海火车站接他的时候,一麻袋的破纸片上,报纸边上可以写字的地方,烟盒背面的白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老先生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迄今仍然是最畅销的版本。
节目最后,老先生为大家朗读了一篇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声音铿锵,彰显了他们那一代人的风华。
晚上看《焦点访谈》,今天的节目里讲述了河南、山东、江西、湖南、大连等地的企业,全力以赴生产抗击疫情所需物资。吴老板感慨说,谁能想到生产口罩的企业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这些地方企业,负责生产口罩、84消毒液、CT检测机器等重要物资,有的企业员工不足,会紧急从当地村民中招工,培训合格后上岗。新闻镜头里,他们都戴着口罩,作为观众,我们记住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到后来的雾霾天气,到今天的冠状病毒疫情,每一次,专家们都会提醒公众做好这样几件事情:勤洗手,做好卫生防护,不要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开窗通风,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听上去都是特别简单易操作的,但是却能给人最大的保护。
有个90后护士说,17年前的非典,是你们保护了我们,现在,让我们保护你们。北京电视台的《生命缘》节目里,17年前站在非典一线的护士,今天又站在了冠状肺炎的一线,继续贡献力量!生产84消毒液的姑娘说,比起那些冲锋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了大家的平安,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为他们点赞!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平安归来。
今天我好像有些忙,大概要在家里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