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梅兰竹菊》七大长卷,想说见你不容易!!
清 石涛《醴浦遗佩卷》局部
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来看确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
石涛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石涛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石涛就是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
石涛的这种呼声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我们后世书画者更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一、清 石涛《醴浦遗佩卷》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二、清 石涛《王孙芳草图卷》
题画诗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此卷作于康熙辛未(1691),为石涛中晚期佳作。
手卷描绘了依石生长的数丛兰草以及一支初生新竹,石涛可以说是于挥毫之间自抒胸臆,落墨爽利峻迈,运笔淋漓清润,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可由此窥知一二。
长卷构图之中,兰、石、竹的铺排错落成趣,张弛有度。在用墨上可谓浓淡相宜,线条苍劲富有隶意,符合石涛之书风,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在苔点的表现上尤不拘成法,虚实相生,繁而不乱,强调空间表现,同时又不乏笔墨意趣。
卷尾录李太白诗句,行草中加以隶书笔意,结体奇崛,章法密丽中透出疏朗、素雅中不乏俊逸,石涛的此种书风,对其后以扬州八怪为典型的清中期书画有直接影响。纵览全卷,书风与画风相统一,以写代画,清逸古雅,正体现元代以来“书画同源”的文人画审美追求,实为石涛墨笔兰竹之佳作。
三、清 石涛(传)《高呼与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四、清 石涛《枯木竹石图卷》
五、清 石涛《梅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石涛时年约66岁。
图中所绘梅竹或细笔勾勒,或阔笔勾斫,线条于方圆结合中秀拙相生。其多样的笔法与酣畅淋漓的施墨在半生半熟的纸上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堪称石涛晚年的写意画佳作。
六、清 石涛 《山水花卉图册》
七、清 石涛 《墨兰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