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饮邪上干)
五苓散(饮邪上干)
2019-10-07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作者/李士懋
李某,男,35岁。2007年11月16日初诊:头晕二年,无呕吐及物旋,转颈时晕重。
诊为颈椎病。
脉弦减,舌可。
证属:饮邪上干。
法宜:通阳化饮。
方宗:五苓散主之。
桂枝12g 茯苓15g 白术12g 泽泻30g 猪苓15g
3剂,水煎服。二小时服一煎,多饮暖水,取微汗。
2007年11月19日:药后已汗,头晕未犯,已无不适。脉弦减,舌可,苔白薄腻。
上方加干姜6g,半夏12g。
7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7日:头未再晕。脉弦、舌可。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方宗: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9g 黄芩9g 党参12g 半夏10g 生大枣6枚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
按
五苓散证,《伤寒》《金匮要略》中共载11条,剔除重复2条外,剩9条。所主病证多为两类,一是太阳表热入腑,水热互结;一是水气上冲。
太阳表热入腑者,表现的症状有两组,一是表热不解;二是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消渴与小便不利。热与水结而热不易除;水与热结而水弥漫三焦,水道不利而渴、小便不利。水与湿同类,湿温有“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横”其理相通。温病治湿热相合者,有分消走泄法,仲景治水热互结之五苓散证乃通阳利水法。
若无太阳表热,因阳虚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而水气上冲者,亦以五苓散通阳利水。如《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此条即无太阳表热。
本案即属寒水之气上冲而引发的头晕。以其脉弦而减,弦为阳中之阴脉,弦为虚,弦为减,弦亦主饮。阳虚气化不利而饮蓄,上干则头晕眩,故本案取五苓散治之。
五苓散中桂枝通阳气化以利水,苓术培土以制水,泽泻、猪苓利下焦之水饮。水去,热无所倚而易散,阳通则水易化。其服法为“多饮暖水,汗出愈。”汗之出,必肾中阳气,通过纹理网络系统,直达腠理毫毛,阳运周身,犹红日朗朗,阴霾自散,晕眩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