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黄元御,则天下无方

大早上收到信息,祎鹏兄弟问我平时有没有用过金鼎汤治疗惊悸,效果如何。我想了一下,感觉我们学医思路有误区,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说得清楚些,至少把我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些,给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鼎汤,出自《四圣心源·卷四》之“神惊”一篇。肾藏精,肝藏血,肺藏气,心藏神。神惊,就是心神惊悸不安。惊悸之证,脾湿导致胃气上逆不能下行,胃逆使相火没有了下降的通道而随之上逆,相火扰心而致惊悸不安。金鼎汤,用茯苓祛湿健脾、宁心、和胃,半夏降胃气,桂枝疏肝,芍药清热,龙骨和牡蛎收敛心火安神、收藏肾精固本。上焦的相火能下降收藏在肾水,则上焦清凉、下焦温暖,肾精谧而心神安,惊悸就不会发作了。

读《四圣心源》,我个人是不提倡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的,所以每当有朋友问我,某某汤某某方的效果如何,我都很无奈。因为《四圣心源》,我真不能记得每一个方剂,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或哪一卷吧,最熟悉的就是个“黄芽汤”,后来为了应付考试,又背下来了柴胡疏肝散、保和丸、附子理中汤、清中汤、一贯煎等一些所谓方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从来没说过他的是“经方”,而且每一篇讲完了医理,分析完病因,给出了处方后,又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辩证加减,而在七窍解的“眼病”一篇中,黄师更是明确的说“略拟数方,以资参考”。这些都说明了,他老人家怕后人读他的书后死记硬背、死搬硬套,不能灵活地辩证加减。

古人学医,从小要背汤头歌、药性赋,有了汤头歌里那些方子,遇到哪种病与之相对应了就拿来用。有了药性赋,懂一些药性,可以在遇到相对应的病时,在套用的汤头里面做加减。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也应该行之有效,但这是个笨方法。

老话这样说:“学医三年,感觉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哀叹世上无可用之方”。其实这句话已经讲明白了,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死搬硬套是治不了病的,这也是当前中医院校培养不出好的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考试不会看病。

还有一个问题也不能不重视,那就是我们死记硬背的这些东西,书上说能治这个病那个病,为什么实践中常常碰壁?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临症经验不足,辩证加减水平不够,或者辩证错误,这些在中医实践过程中自然是难免的。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死记硬背的这些东西里面很多是错的,你能治好病吗?黄元御认为从张仲景以后,到他的乾隆朝,基本都是庸医,那些名医们传下来的医书谬误万千,这时候我们读了这些书是能够学得更好还是更迷茫了?当然骂人的话是黄师说的,我没资格也不敢骂人,而从我个人的学习角度,对黄元御医学,我是忠实的拥护者,坚定不移的执行者。

我读过《景岳全书》一类的内科名著,但是看不懂,放弃了,而当遇到《四圣心源》以后,中医内科我很快就上手了;我读过其他名家注解的《伤寒》、《金匮》,还是看不懂,放弃了,但是读了三遍《伤寒悬解》,我就明白了《伤寒》的重点,临床遇到感冒问题,多数一剂而癒;我读过《温疫论》、《温病条辨》,依然读不懂,请原谅我的天资愚钝吧,实在汗颜,但是恩师孙洽熙先生指导我读了《四圣悬枢》后,我明白了,温、疫、痘、疹原来并不复杂。

黄元御的医学核心,内科杂症的精髓在《四圣心源》。但《四圣心源》的精髓并不在里面的方剂,而是在黄师的脏腑循环思想,以脾胃为核心的脏腑循环,黄师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你能贯通了,读明白了,就可以临证加减灵活组方,而黄师书中的方剂只不过是拿来举例说明问题而已,只是给我们的辨证思路做个参考,天下本来无方。

我个人就包括在使用伤寒经方之时,辩证后都有加减,效果都很好。本来我是不懂方剂的,每听到同道、朋友侃侃而谈这方那方东西南北方等方剂名,我都只能一头雾水的给人点赞挑大拇指:“博学!大气!”

后来接触的方剂多一些了,才对《四圣心源》里黄师的一句话引起重视:“懂四逆、理中之义,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哦,原来我平常开的方子,并非仅仅是下气汤,还暗合了四逆汤、理中汤之义。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看祎鹏老弟刚才提出的金鼎汤,黄师分析完医理、病因,给出方剂之后,还有临证加减的几句话:“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可以说明黄师是反对死记硬背、死搬硬套的。

我的《四圣心源通俗讲义》一书,就是要用通俗的语言把这本医学经典讲解出来,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读之能懂并能从中受益。书里最后附上了脏腑循环图解,对脏腑循环和三焦循环作了直观的解析,黄师医理,昭然纸上矣。(交流请加微信chenlei2080.书已进入印刷阶段,估计近期可以面市,另外广州合景堂后期会组织黄元御医学的学习,有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

陈宇雷

2021.3.18写于广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