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女德班为何总能死灰复燃?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天天带着一副贱相,伤风败德”……
曾开办“女德班”的辽宁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近期又在山东曲阜办起了表面夏令营,实际女德班的洗脑教育。其教学视频流传网络,教学内容令人震惊!
“女德班”又重现江湖了!准确的说,它一直都存在,只是突然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里。
文章开头我们先来了解下“女德班”。
顾名思义,“女德班”是以宣传“女德”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他们的口号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2014年9月21日,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
2018年12月,网传“温州惊现未成年人'女德班’”一事,温州市第一时间成立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文成县组成的市县联合调查组。责令立即停班,关闭培训点。
2020年7月,有媒体报道曾开办“女德班”的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在曲阜再开班,引网友热议。
7月29日下午,曲阜发布微博称,7月27日18:30左右,曲阜市接到举报称“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存在违规行为,迅即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屡禁不止的“女德班”,参加者都有谁?他们又为什么要去参加?
1.上女德班的有年龄从十几到几十岁不等成年女性。
女德班老师们炸裂三观的话语:“女生换男友会烂手脚”、“点外卖不刷碗,说明你已经丧失了妇道!”
我们听到这种言论可能脑海里大写着:what???
那么上“女德班”的女人们选择接受这种洗脑,究竟是傻,还是另有所图?
87版《红楼梦》中妙玉的扮演者姬玉在为辽宁抚顺市的“女德班”站台授课时说:“我又堕了三次胎,也向所有堕过胎,杀害过自己孩子的人,我代你们一起,向他们忏悔三拜。”
此外,根据《法制晚报》曝光出来的信息,辽宁抚顺市“女德班”视频课程的讲师,除了演员姬玉以外,还有前央视《东方时空》第一代主持人、电视剧《裸婚时代》主演丁嘉丽、以及电视剧《守望》主演傅冲。
她们和参加者选择相信那些“谬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社会对于女性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们常常会从父母长辈口中,甚至是一些所谓的情感专家那里听到:
“女人超过25岁就不值钱了。”
“离婚的男人是块宝,二婚的女人是根草。”
“女人读书工作都那么拼干什么?最后还不是一样要嫁人?”
“为了孩子,忍一忍吧,别离婚了。”
女性不结婚、离过婚,甚至谈恋爱次数过多,都被周围人暗暗打上各种有色“标签”。
现代社会已经倡导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女性仍然会受到性别歧视,男性优势的传统观念仍然深深植根于某些人的观念,逼迫着抗争无力的女性选择用顺从换取眼前的相安无事。
譬如,“来我们公司要5年内不怀孕”“只要男性”等招聘要求,不否认有些工作确实因为男女本身生理差异更适合男性,但有些要求真的是性别歧视。
其次,参加“女德班”的女性或多或少于存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的问题,而且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而最让人感到心塞的是:女德班的老师,大多也是女性。
曾经只觉得部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很奇葩,但后来发现,对女性恶意最大的反而都是女性。
骂骂咧咧地说女孩是“赔钱货”的往往是女孩的奶奶甚至母亲。女孩长大了又继续期待生下儿子,生下女儿又继续骂“赔钱货”,如此往复,可恨又可悲……
这些可悲又无助的女性,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生一个儿子上。似乎没有儿子就没有人生。
当然也有一些女性,努力抗争过。但她们终究失败了,于是选择了顺从,选择了“被女德”,从而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求得生活安稳。
我仍然记得教导主任在全校通告抽烟的男男女女时说:“尤其是有些女孩子,违背学校规章制度,偷偷抽烟!”
难道女孩子和男孩子抽烟还有犯错层次?男孩子抽烟就犯错程度轻一些?其实,我们的社会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些不平等在生活的细节里处处可见,或许我们自己都未曾发现。
所以去接受洗脑,去犯傻,何尝不是种自我拯救、自我满足。这些女性,希望通过活动能够得到“成长”,能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她们已经无法自我抗争,只能寻求他助,却不料成了他人“敛财”的对象。
毕竟,那些女老师说:女人就该在家里伺候丈夫,不能化妆不能打扮。
那为什么她们还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做讲座,而不是跪在家里的马桶边上徒手刷马桶,而不是满脸油光的跪在门前给归来的丈夫磕头送鞋?
2. 上“女德班”的还有未成年的孩子。
大多数把孩子送去“女德班”的父母都抱着希望孩子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变好”“变乖”的期望。
细思之下,这样的宣传方式能起效果有社会教育目标病态化的原因。
这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传统式的“乖孩子”,认为最好是自己能完全掌控、规划孩子的成长轨迹。
我们的社会依旧有一个“好孩子”的标杆立着,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想象,那些被送去女德班的孩子极可能是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淑女、大家闺秀”成为公众意义上的“好孩子”。
然而正是这种思想成为了女德班滋生发展的土壤。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无可置疑,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够让传统文化达到升华性传承。
另一方面,思想的进步不能脱离现实,在我们仍然坚持“分数定生死”“高考决定命运”“集体教学”的大环境下,“乖孩子”确实能够过得更安稳和顺畅。也正是这样的现状,“倒逼”得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成为“乖孩子”,从而接受了女德班的培养模式。他们其实也只是想让孩子“悔过”,并没想到让孩子“被女德”。
此外,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山东临沂市精神科医生杨永信发明的网瘾电击疗法,采用电击的方式帮助网瘾少年们回归社会,这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
在这之后,我们的社会中也出现过很多网瘾戒除学校,采用电击疗法、军事化管理等的方式来帮助有网瘾的孩子戒除网瘾。
其实,戒除网瘾的学校、“女德班”、“青少年管教机构”等,都是有一个共性:为很多家长们提供一个帮助改造自己孩子的场所。
这些机构的出现折射出的是当前许多家庭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失败与迷茫。
“父言子从”,我们其实仍然有孝顺就是“不顶嘴”,就是听父母的话的思想。但是孩子在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就会开始有自我意识。
要求听话,本身就是反人类的要求。要扼杀“女德班”,首先要阻止我们心中的偏见,重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多样化的成长模式。
暴力的孩子,80%有个暴力的父母或者长辈,“问题孩子”源于“问题父母”,教育、改造孩子不如先改造父母。
3.“女德班”的招生宣传非常“诱人”。
招收学员的学费是每人5250元, 主讲老师十五天授课不收费!“天上掉馅饼”的事再加上其宣传的口号是“学习传统文化,一站式养成淑女、大家闺秀”。听起来“划算”的费用支出和一站式服务加起来简直是诱人的“奶酪”。
其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在满足温饱之余,开始重视精神文化。所以,国学在商业化中成了非常有用的营销噱头,一些黑心商家、机构也就打着发展国学的名号,大行其道。
文化本身无错,错的是人心,文化的糟粕可以被摒弃,人心的糟粕却屡禁不止。也许是因为有部分人分辨不出糟粕与精华,但更是有部分人利用糟粕获得利益。
虽然听起来十分荒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女德班到了今天依然存在,是因为社会中还有人需要它。
罂粟花能够生长是因为人们供给了它栖息生长的土壤,人们的需求就是“女德班”的土壤。
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忤逆、不要抽烟喝酒、不要打架生事、不要……“女德班”乃至一些“管教机构”,才会有机可乘。如果父母不愿意,这些机构也不能从家里把孩子绑走。
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从一定意义上说,父母和追求“贤妻良母”的某些人,就是“女德班”的帮凶。
因为有人去推崇“贤妻良母”,那么不是“贤妻良母”的女性就会被当做异类,就会被排挤,被编排。而对她们伤害最大的往往就是她们最亲密最信任的丈夫、父母和亲人,这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她们并且不断劝导她们去走向“贤妻良母”的“正轨”。
最后,想问作为女性,我们为什么要去迎合男性?
去迎合男性的观念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不要总想着迎合别人,才能保持自我,而且其实大部分当代男性也不需要这种所谓的“迎合”。
这里不得不说,导致那些遭遇骚扰甚至强暴的女性走投无路的人,最后已经不仅是那个罪犯,更是她们的亲人和社会舆论。
她们的亲人们以此为耻,一口一个指责,好像是那不幸的女子犯了错。难道你走在道上,冲来一个人抢走你的包,要责怪你自己背了包?
诸如此类的观念简直是毒瘤!!!
所以,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嘲讽这些女性愚蠢,斥责“女德班”组织者恶毒。不如杜绝“歧视”,只有“杀死”心里的偏见。“女德班”这种存在,才能彻底消失……
文章:翦兮,一个热爱文字和教育,致力于文学的新人一朵
编辑:兔兔,内心温柔有原则,身披铠甲有态度的退役熬夜选手。
图片源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