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因人述事法
做诗所以传人,非传其人,传其事也。但记述事情,需写得雄壮而不寒酸,方见其人身份之大,志气之高。此种笔致不可多得。兹特选录唐诗一首于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上诗第一联倒写盛时,第三联一句写其旧功,一句写其壮志,明虽述事,而其人则因此传矣。
因地记游法
记游之诗,或述山川,或详风土,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此种记述之法,唐诗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为最佳,特录如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以定,不必访君平。
上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洵为诗之入乎化境者。
因时点景法
四时之景不同,故诗家点景之法亦不同。但以冬夏二时之景,与春秋二时之景相较,则冬夏自然较少;而以夏令之景与冬令之景相较,则犹以夏令为少。《唐诗三百首》中惟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一诗,写得极幽雅、极淡远,可为夏日点景诗中之杰构。兹特摘录于后: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上诗第三句写薜萝,第四句写荷芰,都是点缀夏景;第五句写日写雨,第六句写云写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画图中矣。
因境抒情法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须要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一首于下: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诗“田家”二字为通体之眼,所谓诗境也。第二联是写庄外之境,第三联是写庄中之境,至于“合”、“斜”、“面”、“话”等字,皆诗情也。
起句相对法
绝诗只有四句,作五绝诗只有二十字。苟不知炼句之法,则一写已尽,何能发挥题之真意乎?兹特选录唐诗中五绝之起句相对者一首于下,学者宜将所炼之句熟读而细玩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下五绝*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上诗之第一、第二句,写将雪之兆;第三句写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点出“雪”字,而寄宿之意已尽在其中矣。
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亦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