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是宣说“知病”和对治法,知病即思维病。上章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老子入浊世宣说正法,济世救人。

老子宣说的道易知易行,但世人并没有理解,更没有行道。这是为什么?老子入玄同大定,玄照世人的心流,觉知世人的心流是紊乱的,自以为知道自己的方向,实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世人的人生是无方向的。

世人患了一种极为可怕的思维病,老子称为“知病”。老子站在无上智的高山顶上,看到世人无法摆脱思维病,因此“不能知、不能行。”世人一旦摆脱了这种可怕的思维病,就一定能够入大光明道。

世人的思维模型是从分别性出发,逐步走向无分别性。这个过程就是概念提炼,或者称理念化。大脑的理念化分为三大步。以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为例,第一步是认识具体的实物,比如牛、马。第二步是从牛马上升为动物,第三步在上升为物质。

物质涵盖动物,动物涵盖牛马。理念化是思维的核心,大脑没有理念化的能力就失去思维的功能,也就是说,理念化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理念化就没有思维。从精神世界来看,理念化第一步是物质世界,第二步是善恶,第三步是道。物质世界本身是精神世界的第一层,“物质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是最初级的部分。

世人以为自己心中的物质世界是独立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实际上物质世界是心中的物质世界,也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影子”。我心中的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你,不是你本身。我心中的物质世界永远是我心中的物质世界,并不是物质世界本身。

认识有差别性的认识和无差别性的认识二个层面。牛不是马,就是牛与马有差别性。但动物这个理念已经过滤了牛马的差别,而呈现无差别性。这个无差别性是相对的无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就是抽象、归纳的思维能力。

从理念化过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大脑一直在进行抽象、归纳,也就是一直在进行从差别性向无差别性过渡。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但不再研究动物和植物,更不研究牛和马,物理学研究更普遍的规律和法则。

数学不再研究物质运动,只研究数字的规律和法则。生物学是对动物学、植物学的超越,物理学是对生物学的超越,数学是对物理学的超越。生物学的法则和规律适应于动物学和植物学,物理学的规律和法则适应于生物学,数学的法则和规律适应于物理学。

老子的道学站在更高峰,研究更普遍的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的高度是以问题的普遍性决定的,希腊哲学的可贵就是对普遍性问题的热忱。老子道学研究的问题就是超越差别性和相对的无差别性,进入绝对的无差别性。

问题的普遍性愈高,问题的价值愈大。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思维的站位愈高,视野愈广愈能关注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一句话,谁能发现最具普遍性的问题,谁就站在思维的最高等级。

过滤差别性是思维等级升高的唯一特征,不是答案的对与错,而是问题的普遍性的高与低才是思维等级的衡量标准。提出更高等级的问题就获得了一半的正确的答案。分析大米营养成分的人肯定比一个数米粒的人思维等级更高。

希腊哲学家问:最普遍的问题是什么?Logos!老子抓住了思维的本质,问:人面对的绝对的无差别性是什么?思维就是一场差别性和无差别性之间的竞争。人类文明的能否前进正是人类的思维能否从差别性走向无差别性。

此章经文极为重要,是老子第一稀有的认识论,揭开了世人思维病的秘密,是理解《道德经》奥义的认识论基础。不能理解老子此章的经义,则整部《道德经》都无法窥见稀有密意。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第二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段: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段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经文: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一种知是知差别性,另一种知是知无差别性。分别男人和女人是一种知,不分别男人和女人(庄子:直且为人)是另一种知。世人的知陷入知差别性,就不知无差别性如同只知男人和女人,不知人;知牛和马,不知动物。知差别性很有价值,可以获得具体的某种知识。知无差别性更有价值,可以知道更高等级的知识。

经文:知不知,尚。“不知”就是思维过滤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知”(第一个知)就是圣人的玄照,觉知“无差别性”,最高的无差别性就是道。道是绝对的无差别性,世人的动物、物质还是相对的无差别性。所以说“玄照绝对的无差别性是至高无上的知。”“尚”即至高无上的思维形式。

经文:不知知,病。全文应该是“不知'知不知’,病。”世人只有肉眼和浅思维,没有圣人的道眼和深思维(玄照力)。世人如在水面划桨,没有探知水底;圣人如同船夫,一杆到底。世人只知差别性,不知无差别性。这是思维疾病。

病是指思维疾病,病症就是只知差别性,陷入人我分别,从而不知无差别性,人我一如。只知人我分别就产生争而失去万物的本性(和)。世人争斗不已的病根不是其他,而是思维疾病。

第二段经文: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病病,把疾病当做疾病,不忌医,就可以根除疾病。这个疾病是思维疾病。根除思维疾病,世人在思维上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所以说“是以不病”。这是根除普通疾病的方法,也是根除思维疾病的方法。

所以《道德经》就是医治思维疾病的妙方,老子就是大医王,专治思维疾病。老子观察人类文明的最大危害就是争斗,争斗的根源就是只知差别性,只知分别人我。解决的妙方就是超越思维的差别性恶习,获得最为珍贵的无差别性思维。

只有把“知差别性”当做思维疾病,才有可能治愈这种思维疾病,人类才可能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在思维上才是健康的。

前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根源就是世人患上了思维疾病,并且不肯承认自己患上了思维疾病。老子的道“言有宗,事有君”,有根有据,明明白白,但对于患上思维疾病的世人依然无法理解。

第三段经文: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二段经文作出了思维疾病的诊断。第三段经文指出圣人没有思维疾病,正是把“知差别性”当做思维疾病,已经超越了思维的差别性,证得无差别性。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也就是圣人站在道的究竟地,万物都是无差别性。

只有无差别智才能获得无差别性,圣人已经证得无差别智,可以玄览觉照大千世界,唯有一如。世人陷入差别智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流浪生死的原因无差别智是能知,无差别性是所知。不能证得无差别智,就不能玄照万物的无差别性。

此章经文的核心就是宣说“知病”,即“知”(差别智)和“不知”(无差别智)的二种背道而驰的知。只有无差别智才是最高等级的知。老子显然遇到了文字的束缚,甲骨文祭司没有造出相应的文字,这是语言文字的严重不足。

老子和庄子深感言不达意,没有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心中证悟的无上境界,因此不得已使用遮诠(否定语句)来表达。遮诠(否定语句)能够表达肯定语句不能表达的意境。

老子创造了遮诠法,无为、无知、无事、无欲、无味、不学,又创造了双诠语句,即表诠+遮诠(肯定语句+否定语句)的特殊句法。《道德经》共有六句双诠语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学不学,知不知。庄子贡献了一句:用不用。楚简还有“教不教”。

这七句双诠语句值得特别重视,说明老子证悟之深,人类普通句法都不足以表达一丁点内证境界,唯有遮诠和双诠句法才能表达。《楞伽经》著名的百非语句更是登峰造极,佛陀一口气用一百零八个“非”来表达妙如来藏,这是遮诠法的经典。老子和庄子深懂遮诠和双诠。

学不学是与知不知关系最密切的双诠语句,代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更高层级的学。不学与不知相类似,世人好学,学习内容就是分别,不学就是不学分别。学不学就是学“不分别”,知不知就是知“不分别”。

庄子有《知北游》一篇杰作,探讨什么是“知”,里面就提出了知病。泰清先生问无穷先生:“子知道乎?”(知道一词从此出,今人俗化了)无穷先生说:“吾不知”。又问无为先生,无为先生答:“吾知道。”泰清摸不着头脑,就去问无始先生:无穷和无为二位先生哪一位更知道?无始先生答:“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也。”说不知的这位无穷先生是极为深奥,说知的这位无为先生十分肤浅;说不知的这位先生深入心灵了,说知的这位先生是个外行。知是老子所传的甚深教法,庄子记录极为详细(《庄子》很大程度上是老子的上课笔记)。

俗知是知万物的差别性,并陷入万物的差别性中。不知(无差别智)是知万物的无差别性,超越了万物的差别性,可以游于尘垢之外。

老子翻了一个大跟斗,从俗知翻入不知。老子翻三个跟斗,世人没有翻过来,世人首先陷入欲望,老子翻个跟斗。世人再陷入知网,老子再翻个跟斗。世人陷入用网(有用),老子又翻个跟斗,

世人只有望见老子奔逸绝尘而去。前几章讲欲网(罪莫大于可欲),上章和此章讲知网。老子用网讲了一半(无之以为用),庄子继续宣说用网。三网尽绝,方能解脱。

《庄子·外物》讲惠施与庄子的一场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辩,把“用网”揭示了出来。惠施对庄子说:“子言无用”,你的话(关于无分别智的话)毫无用处。庄子说:“知道无用的人才有资格谈什么是用了。”(知无用而始可以言用矣)为什么?

庄子说:大地很广大,人所踩踏的只是脚印那么大一块地方,其他地方人感到是无用的。既然无用,就可以把无用去掉。可一旦把足印之外的大地彻底挖掉,直到黄泉,那么他立足之地还有用吗?(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施答:“无用。”庄子说:“这不证明立足之外的貌似无用的大地是有用的吗?”(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这是庄子关于“用无用”(无用之为大用)的经典证明。老子第11章已经提出“用无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轮毂的中心是空的,这个空是车子发挥功能的关键。

这就是“用无用”的教理。庄子把立足之外的大地挖空之黄泉的创意更为惊人,人与外界的联系是多维度的,很多维度是看不见的。这些看不见的维度被忽视,称为无用,一旦失去这些维度,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无用是俗知的判断,并非真正的无用。有用也是俗智的判断,并非真正的有用。世人说无用就意味着可以去除,实际上无用是不可以去除的,一旦去除无用,有用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变得无用了。

无用和有用语言本身就是暗含不确定性,即世人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庄子和惠施关于“无用和有用”的对话具有极高的哲理性,揭示世人的智慧是多么不可靠啊。

“用无用”的奥义进一步证明“无”是有用的,这就是老子证明道的存在性的关键一步,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是有用的,即证明无是不能去除的。无不是一般的有用(有利),而是最有用的。无的有用性被证明了,道的有用性也同时被证明了。

“无用”的有用性就进一步证明不可或缺,证明第一重要,庄子给世人的“智慧”(自作聪明)一声棒喝。脚印与大地其他部分相比,脚印是渺小的。世人的有用只是肉眼所见的有用,世人的无用也是肉眼所见的无用,这都是错误的判断。世人的“用网”(世俗之用犹如一张网)就是如此。

圣人从欲望、知网、用网三网中跳出来了。世人还深陷三网中。圣人知道三网是火坑,世人乐于在三网中。“欲不欲”是跳出欲网,“知不知”是跳出知网,“用无用”是跳出用网。

惠施说“子言无用”,庄子很开心。有用之言是小用,无用之言才是大用。世人哪里翻得过这个跟斗!世人应该从知病中跳出来,走上开启大智慧的修行路。

经文争议。

1,陈鼓应等多家注释家认为王弼本经文重复,应该改为: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对照王弼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样删去一句“是以不病”,并改动语序。这是没有理解老子的严密的论证结构。王弼本分为三段,第一段讲知病,第二段讲知病的对治,第三段讲圣人不病的境界。《道德经》重复语句极多,这是严密论证的必要,缺一不可。

依据后人引文改正,殊不知后人引文已经简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典。古人引文重在意,文字有所增减,这是普遍现象。今人作学问才完整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张纯一说“古人为文不厌重复”(《老子通释》第90页)

2,知不知解读为:“自己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不知老子已经翻过跟斗,绝尘而去。这里宣说的是分别性和无分别性的问题,不是知不知道的问题。世人的知(能知)是分别智,所知是万物的分别性。

圣人的知是无分别智,所以可以称为不知,所知是万物的无分别性。世人的语言文字是针对万物的分别性而造的,不是针对万物的无分别性而造的,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回答内证境界。

庄子说,修道士“知先生”游于玄水,在一个无差别性的山丘(隐弅之丘)邂逅修道士无为谓(无法称呼)先生,问什么是道?”无为谓三问而三不答也,非不答也,不知答也。”不知答的意思是内证境界无法用语言回答,修证者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就是没有语言可以使用。

人类语言都是具象的,分别的,一旦使用人类语言,就会使内证的无分别性显形、具象,从而陷入分别之中,从而彻底失去所证的无分别性。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的无分别智教法。

我宣说的解脱道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却难知难行。

因为世人没有无分别智,

圣人的无分别智第一稀有,

世人不知圣人的无分别智,

这是最严重的疾病,

我把它称为知病。

只有把不知无分别智当做疾病,

才可以彻底治愈知病。

圣人所以没有知病,

因为圣人把不知无分别智当做疾病,

所以圣人没有知病,

能够以无分别智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

引领世人从知病中解脱出来。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其祟不伤人,人亦不伤人”如何解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如何理解<道德经>"治大邦 ...

  • 《道德经》第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揭开"无& ...

  • 《道德经》二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一章 关于道,老子 ...

  • 《道德经》六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老子宣说&quo ...

  • 《道德经》七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二.此 ...

  • 《道德经》七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天道五篇之一.&qu ...

  • 《道德经》八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道德经&g ...

  • 《道德经》第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在<道德经> ...

  • 《道德经》第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 上章 ...

  • 《道德经》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17章精解及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