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里的中国丨“塔”影东来
“塔”是依附于佛教的一种特有建筑物,并非我国所固有,是“舶来品”,它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才引入的一种建筑形式。
佛教起源于印度,虔诚的教徒为供奉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于是创建了一种高耸形点式建筑,古印度文中的梵文称STUPA,巴利文称Thnpo,其原意为“积聚”,即积土石而成,或谓佛的福德积聚于此,有坟冢之意。
这个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塔”字,不仅中国使用,外国(尤其是受汉文化影响至深的国家)也借用,而且逐渐把它引申到所有独立高耸的建筑物身上。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塔,是外来文化逐渐中国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在世界塔的“家族"中,真可谓翘楚一方,独树一帜。
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传播却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制约。尽管在不同时代也有过许多最高统治者笃信并尊崇佛教,但其地位却从来不曾像在印度或东南亚诸国那样神圣,也从未有过立佛教为国教的记载。相反,华夏民族却以儒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等固有文化对其进行渗透和融合,于是形成了“民族化”和“中国化”程度很高的所谓“汉地佛教”。
塔本是佛教的象征性建筑和佛徒朝拜的对象,印度和大多数佛教国家的寺院,无论其内部如何布局和组合,但是塔的中心作用却往往是灼然可见的。中国则不然,佛寺的中心不是塔而是大雄宝殿,塔的位置通常安排在殿的前后或左右,有的甚至寺塔完全分离,另建塔院。寺院的庭院式布局,以及穿越整个构图的中轴线,也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令人愉悦的平衡感。
“古代的寺塔建造艺术家们,从传统的宫廷或民居受到启发而对其加以改造,冲淡了神圣的灵光,唤来了世俗的诗意。”(王振复《塔的崇拜与审美》)
中国塔,与其说它是佛性神义的象征,倒不如说它是可感可味的世俗之物。浙江杭州的保俶塔,福建晋江的姑嫂塔,山西永济的鸳鸯塔,因为它伴随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动人传说,塔因而也就成为一种乡情和爱情的象征;塔还以它的挺拔英姿,成为风景佳地的点睛之笔,为秀美的祖国河山增添了隽雅的轮廓线,我国的不少著名园林,也都利用塔借景入园,用以造景,堪称一绝;登临高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人们的旅游活动带来了理想的意境。
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便是以供奉舍利为名,实则是观察敌情的军事设施。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世俗人情对佛法崇拜的渗透。
中国佛塔的种类之多和形式之繁,也是东方佛教文化圈中所有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划分塔的类型可以有多种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者都有不尽相同的分类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依其结构和造型将塔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如金刚宝座塔、花塔、过街塔、傣族佛塔。中国塔的构筑材料也繁复多样,不仅有木塔、砖塔、石塔、土塔、铁塔、铜塔、琉璃塔,还有用金、银、珐琅、陶瓷等各种材质制成的塔,真是应有尽有,这在世界各国也是很难找到的。
中国塔的结构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都可以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其中,地宫和塔身是中国塔独有的创造。
塔的原始本义是坟冢,主要为保存佛骨和舍利。印度塔的佛骨舍利被置于塔的上部平台,但中国人死后的信念有别于印度,是人土为安,所以就在地下构筑了一个类似古代陵寝的“地宫”。
所有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塔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古塔的建造,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层级之高,造型之美,在古代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许多外国的专家学者都以古塔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形象,甚至把它作为中国风光和中国文明的一种标志。
姿容万千的中国塔,是一部不朽的诗篇,它融注着令人神往的沧桑风雨,也给人以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遗存在各地的3000余座古塔,在人民群众的悉心保护下,仍在继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摘自《汉字中的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