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硬汉林大爷的柔情一面
七月初七,我的阴历生日。小时候家人就常说我的生日是个好日子,但那时貌似对这个日子没什么说法,无非就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现在倒是越来越火了,七夕也是一个节了。所以,也特别关注和这个日子有关的歌。并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了,歌名也很直贴主题,就叫《七月初七》,来自林子祥。
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说到林子祥,会是这首歌。现在人们提起林子祥的歌,最多的应该是硬朗铿锵的那些吧,《男儿当自强》《长路漫漫任我闯》《真的汉子》……再就是和叶倩文的“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标志性的小胡子,毫不费力的飙高音,都是让人记住的地方。而这样的中式古风小调,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他不熟识的一面。
林子祥也是和许冠杰、罗文一代的粤语流行歌先驱了。也和他们一样,先组团队,先唱英文歌,有过英国多年求学经历的他,对西洋音乐的掌握更加精深,特别是翻唱一些独具特色的欧美名曲,也是他早期的一类歌路,比如这首《阿里巴巴》,后来才有的国语版,更是七零后的童年回忆吧。
这些都以后再说了。《七月初七》这样的民乐小调,也是林子祥不可忽视的一类风格,在早期更是有不少佳作。
其实粤语歌的发端,一方面是以许冠杰为代表的市井俚语为主要唱词的轻松恢谐歌曲,另一方面就是从粤曲演化而来的小调了,后来占据主流的中板情歌和快节奏舞曲则是逐渐增多的。许冠杰在这类小调方面成绩也很卓著,比如第一张专辑中的名曲《双星情歌》。
一直觉得粤语是唱这类歌曲的最佳,这个好像也有语言专家分析过,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的声调和一些特殊发音,唱出来或者朗诵起来都能很好体现古风古韵。当时这类歌曲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电影电视,特别是古装电视剧。顾嘉辉、黎小田、关圣佑都是这方面的高手,留下了许多不朽名曲,和经典剧集相映生辉,比如随便拈一首吧。
而随着歌手的形象包装固化,在专辑里放入几首民乐小调也是必修课了。70年代就开始出专辑的林子祥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这些歌多是出自他之手,显示出了旺盛的创作力。比如在1980年推出的《在水中央》,也让他第一次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同年他还有另一首名曲、风格轻松的情歌《分分钟需要你》也入选,在那个年代强手如林能独占两席,也代表了他那时的地位。
后来林子祥在这类作品上依然有很多,比如另一个高峰之作《千枝针刺在心》,听来真如针扎般地痛彻心扉。在乐坛这类风格也依然不断,至少在80年代初吧。其中的代表就是“二蔡”,蔡枫华、蔡国权。前者因为一句戏言被打到谷底,没再翻身,晚景凄凉;后者一直低调创作,写出《顺流逆流》这样的经典之作,但一场车祸后也是晚景凄凉。但他们都在粤语古典小调方面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回顾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快节奏的生活尤其是躁动的乐坛,使得这类风格不再受欢迎了,只有少数创作人依然坚持,偶然在歌手专辑的B面放上一首两首。但这些经典之作,依然是我在想心静放松时的首选。
再说到这首歌。紧接着1981年就是这张《活色生香》了。这张专辑最让人惊叹的一点是林子祥呈现了八首自己的作曲作品,而且风格多样,显示出了深厚功力和丰富想象力。标题曲《活色生香》的层层叠叠引人入胜自不用说,和4岁小孩合唱的《三人行》,充满了童真,用当时的潮流之星《泽田研二》当作歌名直接表达对他的崇拜,真的有时候感觉那个年代的歌手出碟,犹如神仙打架。
《七月初七》则有些延续《在水中央》,把人们熟悉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入歌。作曲就是林子祥本人,填词则是擅长古典韵味的郑国江。曲调是典型的中式古典悠扬缠绵,配乐有古琴这样的民乐器,也有一些现代乐器,而郑国江的歌词则是把这个经典故事写得如泣如诉,尤其是词风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不太会评价,还是直接贴出全篇吧,也是给天下有情人的祝愿:
银汉双星现,情侣多欣羡。
是片刻亦胜千金,别离一载今夕见。
灵鹊天边现,禽鸟解相思念。
长桥为你筑起,银河上好相见。
片刻欢聚,热爱倾泻如雷电。
若两心相爱,未怕分开多么远。
人间喜七夕,情侣许心愿。
情人愿似双星,坚贞的心不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