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等,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朝枚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颐养天年。
所以,古才有: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杖国),八十杖朝(耄耋),九十鲐背,
百岁颐养天年也”之说。
[责任编辑: 程穆泽
贵州省黄平民族中学教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