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行(40)1909年张柏林在沈阳的老照片
引子
1909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派遣东方教育考察团来华,地质系教授托马斯·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与其子罗林·张柏林( Rollin Thomas Chamberlin)同为成员,28岁的罗林负责摄影,他以详实的文字、极高清的照片,留下了百年前的中国影像,由于时光久远,很多照片不知出处,图游华夏网查阅大量资料、严谨考证,终按地域全部归集,并形成系列文章分享给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
第40篇行程
1909年6月6日下午6点半,考察团一行乘坐的火车到达Mukden(沈阳),6月7日,罗林和其他成员在李三的陪同下,登上了沈阳的东侧城墙,此后获得许可参观了清北陵,6月8日出城寻访了日俄战争遗址。
一、沈阳城楼景观
1、到达沈阳的第二天,6月7日考察团一行登上沈阳城东侧的城墙,这是当时的东西大街,关于沈阳的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在元朝、明朝期间,以沈州与辽阳各取一字而来,当努尔哈赤建“大金”国时,将都城迁到沈阳,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沈阳又被称为盛京,城墙在明朝修建的基础上扩建,可惜建国后被拆除。
照片放大,街道上人来人往,左上角一座楼阁当街而建,罗林回忆这条街道上,一些商店和商店的门口挂着非常精致的标志和设计,门前和门口上方摆放着几英尺长的艳丽的龙、狮子和大鸟的形象。
罗林认为这些景象呈现出一种活生生的商业外观,他还发现沈阳的百姓很自立,通常比更南边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个性,拥有天然双脚的女性走在路上,可以表明她们不仅仅是男人的附属品,而男人们体型更大、更强壮,很能适应寒冷的冬天,通过随从的介绍,与广东人的敏锐相比显得有些呆板。街上的警察不是只盯着街上的交通,还命令车夫和其他人站在街道的左边,他们自己则站在街道中间,保持了一种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秩序和纪律。沈阳的士兵比中国南方更多,显然是防备俄罗斯和日本,从而在边境附近部署了大量军队,这些士兵个头更大,看起来比更南边的士兵更有效率。
右侧的照片放大,一处平房上,有三人正在屋顶上,可能是晒着东西,下方还有一个梯子供他们上下。
2、罗林站在高处,向北望去,墙角下都是紧挨在一起的民居,他在回忆中提及,往东看则是一大片丘陵,其中主要的丘陵有十几英里远。一些山脚较低的山丘要近得多。空气非常清澈,除了东面、东南面和东北面的群山之外,一切都是大平原,依稀可见辽河和邻近的小河形成的大三角洲。
放大照片右侧,护城河旁已成热闹的街市。
3、罗林看到城墙下的一户人家院内,堆满了长长的秸秆,他得知是百姓使用的燃料,院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忙碌着。
照片的左上部分放大,我们看到一个稍微大一些的院子里,像是操场上,六七个人排成一排,地上还坐了一些人,也许是一处学堂。
4、罗林在这张照片上的注释为沈阳东门上的破败塔楼,此楼可能是称为大东门的抚近门,作为清朝的盛京,在晚清时期早已无力修缮,颓败之像正预示着晚清的江河日下,此门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被拆除,1998年重新修建。
5、位于沈阳东门外的一处寺庙,罗林评价此庙是由几座设计精美的建筑组成,从照片中完全能证明他的判断,不过遗憾的是,并未能留下寺名,有待沈阳的读者朋友们指正了。
6、罗林在刚刚参观的寺庙旁,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古塔,不同于其他高耸入云的造型,此塔并不高。
二、清北陵景观
从城墙下来之后,考察团拜访了几位美国领事,详细了解沈阳和满洲的概况,当时的沈阳几乎没有任何外国教育机构和人员,不过其中的一位领事相信,中国人会欢迎美国在这里的教育工作,以抵消日本日益增长的侵略威胁,他还谈到日本人不会欢迎美国人的到来,这位领事对沈阳的气候有着高度的评价,冬季和春季通常天气晴朗,虽然冰冷但令人振奋,当地偶有令人不快的沙尘天气,但没有大的沙尘暴。
7、在得到当时清朝官员的许可后,考察团得以来到清北陵参观,这是途中的甬道,两旁都是翠柏青松,罗林回忆陵墓位于城市西北方向大约两英里处,在到达墓穴之前,我们经过了一些美丽的草甸植被,远处是高大的松树。
8、清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又称为清昭陵,中间神功圣德碑亭,右侧是一座石像生。
9、罗林登上了北陵的隆恩门,俯拍下方的景色。
放大细观,一个军装打扮的人和两个穿长袍之人站在神功圣德碑亭旁。
10、罗林继续前行,左侧建筑是左配殿,右边为隆恩殿,远处的楼阁是明楼。
11、罗林沿着城墙绕行。
12、在另外一个方向拍摄的东配殿。
13、罗林绕到左侧的城墙,前方的建筑依次是东配殿、隆恩殿、明楼,最后是宝顶。
14、再往前行,北陵的城墙上较为宽阔。
15、罗林关于游览北陵的回忆中提到,他们穿过几个气势恢宏的大门,附近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下沉建筑,就可以到达陵墓,整体上给人的印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三、日俄战争遗址
16、1909年6月8日,罗林回忆中提到,他们买了从沈阳到日本段(长春)的车票,因为要准备前往俄罗斯,就把多余的中国货币换成了俄罗斯卢布,之后出城到去游览沈阳的日俄之战遗址,照片中是日本人正在建造的一座步枪子弹形式的纪念碑,以纪念在日俄战争时,突袭俄罗斯战壕中阵亡的日军,一些粗线条的战壕和步枪坑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了田地,中国农民把那场大战的所有遗物都搬走了,罗林向耕种田地的农民购买残余的子弹,但是没能如愿,不过他还是在俄罗斯战壕内捡到了一颗子弹的钢头,很可能是一颗日本子弹。
照片放大,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纪念碑就是一枚子弹,右边的路上走来一个农夫,罗林回忆中提到,这片土地是一大片没有耕种的平原,长着相当茂密的长草,他们在田里种了各种各样的小米,有点像美国的高粱,它有很多用途:油、饲料、燃料等。
日本人正在朝纪念碑的方向修建一座集镇,沿着通往火车站的这条街有很多日本商店,罗林看到的日本士兵,和中国人比显得矮小,但是看起来比中国人要强壮得多,相比之下,他们显得粗鲁和苛刻。
四、沈阳城内景观
17、下午晚些时候,罗林花了一个小时又到沈阳的城内,拍摄了一些街头场景,他对这些茶摊中的大茶壶很感兴趣。
18、一个金银局的门前,也放着一个大的金属茶壶,一位老者坐在门前。
19、罗林此前对沈阳沿街商铺上悬挂的动物造型很着迷,在这一天的拍摄中,连续拍了好几张特写,这家商行名为“吉顺昌”,门头上是两个狮子腾云的造型。
20、这家名为“谦祥厚”的奉天光明洋行代理店的门前,门楼上悬挂着两位仙人腾云驾雾骑在龙身上的装饰物。
21、大街的两侧,商铺门前几乎都是龙凤造型的装饰物,右边的屋顶还挂着美国缝衣器械公司的牌子,远处的城墙前,走来了几个行人。
22、这张照片罗林注释为沈阳北部城墙看到的佛塔,往城外望去,这座顶部已见破败的古塔,极可能是崇寿寺白塔,始建于辽代,矗立在一座寺庙中,解放之后因建有小学,考虑到安全于1957年拆除。
当晚8点,考察团从旅馆出发,准备搭乘9点15分经长春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这是一辆美国制造的火车,配有标准的普尔曼车厢,不过这列火车都是由日本人控制运营。
考察团于1909年6月8日离开沈阳,欢迎您关注下一期《来到哈尔滨》,因水平有限,文中如有错漏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