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飯局 / 篇八:三馬路,申報館的晚餐
力奮攝影
力奮攝影
力奮攝影
禮拜五一早,傅滔滔講,夜裡有空嗎?去三馬路吃飯好嗎?黃昏就坐了一輛紅旗,久違了的紅旗,搖搖晃晃去了漢口路。申報館門口一步跨下車,嘖嘖嘖嘖,有恍若隔世的惆悵,儼然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裡,一格溫存的黑白鏡頭。
二樓坐下,馬上又站起來,館子裡有一個舊申報的展覽,一面牆、一面牆地瀏覽過去,最彈眼落睛,是1949年5月27日的最後一張《申報》,與1949年5月28日的第一張《解放日報》,並肩掛在壁上。一夜翻版,滿震撼人心的。奇異的是,昨晚剛好是5月28日。
瞻仰完舊報紙,坐下來吃咖啡,滔滔清咖我奶咖,順便等當晚另一位客人力奮先生,滔滔開心講,今朝面子大的,力奮特地從浦東趕過來。
飯前咖啡話題,比較怪味,從棺材講起,日本一國,九成的棺材,在山東淄博下面的一個小村子曹縣,做的。八十年代就開始了。統統用的桐木,桐木這個木材,能雕花,而且燒起來快,做棺材再合適不過了。問滔滔,儂哪能曉得的,這種事情?滔滔詫異地瞪著我,這種事情麼,滿大街的人,都曉得啊。講完棺材,再把身邊至愛親朋一個人頭一個人頭地拎出來,排排隊,刮辣鬆脆想念一遍,然後力奮風塵僕僕就衝進來了。
申報館The Press,我是第一次來,我們復旦校友眾志成城地在經營,力奮自謙是此地的義工,看到包房的壁上,掛著力奮捐贈的清末的《申報》,開面跟現在的報紙完全不同,像個寬幅的折子,十分有意思。
館子的菜單也殊為別緻,好像是拿義大利菜跟淮揚菜,fusion了一下。
比如,冷碟子裡,有鵝肝慕斯的春卷,春卷的清脆,與鵝肝的肥潤,一清一渾,交相輝映,吃起來,口感年輕而且爽朗。
玫瑰腐乳芝士蛋糕
秦郵鹹蛋
鹽烤鱈魚,佐白果泥,鎮江香醋汁,與白蘆筍
油封鹽水鵝腿,配揚州炒飯風味的青豆泥燴飯
以上兩個熱碟子,都有意思的。
伴飯話題,繼續怪味。力奮講,上海這個城市的味道哦,就是熱天,落過雨,陰溝裡泛上來的一股酸胖氣,這個味道一聞到,心定了,這是阿拉上海啊。
滔滔還要深情並茂,講,就是就是,我每天清早五點半出門散步,武康路一個人也沒有的,弄堂口飄出來一股隔夜西瓜皮的酸胖氣,這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啊。
北京呢?
北京麼,飛機落地北京,大冷天,機艙門一打開,一股子冰冷乾硬的煤味道,這個就是北京到了。
甜點的玫瑰腐乳芝士蛋糕,亦甜亦鹹,入口馥鬱,糯得另有一功。滔滔飯後在大眾點評上寫,將上海人吃泡飯的情懷,融入了西餐甜點心裡。
力奮點了另一款甜品,秦郵鹹蛋,端上來,真的就是一枚聳立的大鹹蛋,力奮遲遲不食,端詳了半日,問身旁的汪新芽小姐,這個要怎麼吃才對?新芽輕顰淺笑,溫柔地講,挖開來吃就好了。果然,小調羹一挖,裡面亦是如假包換的鹹蛋樣子,我們紛紛挖了一勺子遞到嘴裡,鹹蛋黃、芝士、鮮奶油的複雜滋味,層次分明地撫慰人心,很是別緻有趣味。
然後講講小鎮青年。滔滔講,70和80的年輕人,他們當年到北上廣深打工,大多是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基本上是關閉在工廠內的,跟北上廣深的城市社會,沒有多少接觸,這些小鎮青年,雖然在大城市多少年,但是基本上沒有受到過城市文明的薰陶和洗禮。而現在90和00的小鎮青年,到北上廣深打工,完全不同了,他們不再束縛於工廠流水線,而是跑快遞、開滴滴,穿梭在大城市裡,我遇到過一位小鎮青年,跟我講,我送快遞的,湯臣一品我每天隨便進出的。我聽了嚇一跳,腰細垮了,湯臣一品,我到現在一次還沒有進去過。這些小鎮青年,結束打工,返回小鎮之後,他們有些東西,是再也不可改變的了,什麼呢?一個跟嘴巴有關,一個跟屁股有關。他們在大城市裡用過的牙刷牙膏、面膜、衛生巾、安全套、紙尿片,回到小鎮之後,會不可逆轉地繼續使用下去。這個是我研究出來的,我前陣子到復旦演講,把這個也講了講,講完之後,復旦學生跟我拉了個群,復旦小鎮青年群。
問滔滔,小鎮青年,到大城市打工的平均年限是多少年?
滔滔朝我伸了個手掌,五年。
小鎮青年最大的來源是哪裡?
滔滔答,山東,河南,四川。
力奮攝影